鬧熱喧闐,鑼鼓聲摧落去《陣頭》
9月
25
2012
陣頭(九天民俗技藝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9次瀏覽
蔡諄任

將一般民間廟會科儀性質的節目帶到文化場表演,極力地推廣與端正民眾對陣頭文化的觀感,是我對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印象。放眼台灣民俗藝陣表演團體不勝枚舉,然而九天能獨占鰲頭,可謂沙漠淘金難能可貴,看他們對於民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不遺餘力,更帶領這個台灣文化的表演,前進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為國爭光。

演出時每一位要進入劇場欣賞表演的觀眾,要鑽過在門外放置的大型轎門和神將,除了藉以賜福澤被民眾,更是將演出的氛圍提前在入口處暖場。幕啟首段<祭天>清煙裊繞遞送崇偉、神聖的開場表演,透過表演者擁有戲曲及舞蹈的肢體,四平八穩、流暢有力的動作,和輕柔氤氳杳杳的清香線條,雜揉融合出莊嚴肅穆的感覺,那種祭天同時敬天,力與柔的祈福表演,簡潔卻饒富韻味。

接續表演的<調營>,則是將傳統廟會文化的神秘性按照節奏的儀式過程,有條不紊的呈現,而可惜之處便在中營號令調兵遣將過程當中,其他四方各營在各據一方鼓聲不斷下,互動稍嫌不足,如此便讓觀眾覺得冗長無新趣,但五方分別象徵的性質和意涵則是清楚且明確的。又如<尬陣>中雙方相互叫陣、蠻爭觸戰,彼此間相較不下,最後一人出面搓圓揉扁,雙方甚至與和事佬從雄霸一方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戲劇互動,似乎隔靴搔癢,張力未能散發。然而這兩段卻也表演出陣頭文化最具生命力和良性競爭的所在之處,尤其鑼鼓喧闐,節奏鏗鏘有勁,十足表現出雙方在鼓動和較勁的意涵,也是身與聲互動最刺激之處。

<下馬金>和<將>,是演出過程中兩段,靠演員肢體展現最多的地方,可以看出試圖結合傳統與現代、戲曲及舞蹈各方面的嘗試,惟一利必有一弊難兩全,<將>的舞者傳統的身段不足,既跳不出將的風味、又無法將戲曲身段展現,只有在街舞的部分才重新找回自己在舞台上的身體;而<下馬金>透過投影幕和舞者與金紙飄散的畫面,烘托出不同的氣氛,製造出視覺上不同的結合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且耐人尋味。其次最具互動性的<蜈蚣鼓陣>,除了展現傳統鼓陣的靈活性,更是加了幾段俏皮的戲劇表演手法博得滿堂彩!表演者必須兼具打鼓與身段的表演還有戲劇的表現,執行層面需兼具比較廣泛,但卻也表現得恰如其分,也因這段表演讓陣頭文化的草根性和親民感適時發揮出來,是極為逗趣的演出段落。

接近末段重達二十公斤的太子,跳脫以往電音的氛圍,呈現不同的太子陣型,是最被大眾熟知的橋段,然而音樂設計的部分包含<將>的呈現,總會有一種格格不入的距離感,或許是少了那明確的節奏性關係,讓音樂的柔美與舞蹈的節奏性無法一致結合。而尾聲的唯我獨尊,確實是表現出鼓聲中最撼動、最澎湃的渲染力,那激昂而明快的節奏擲地有聲,彷彿在訴說著「捨我其誰」的爆發力,整體曲目安排的流暢性極佳,鼓曲的部分的確令人讚許;然在純樂曲部分與演出執行在呈現時總有冷暖無法調劑的抱憾,在燈光的空間氛圍設計也過於生澀不純熟。另外,導演的部分,對於全場的場面調度與畫面火候的掌控仍待琢磨,舞是舞、鼓曲是鼓曲、氛圍是氛圍,各自表述缺乏一致性的統整和協調。

未來九天要再更進一步,表演者的到「位」與到「味」、放與收,以及精準度和沉穩度都是要再思忖磨練的,還有在獲得眾多掌聲背後的沉潛與藝術性的陶冶必須要更多,這樣才能把這個在地而且特別的表演文化推向另一個藝術的堂奧,相信如這次節目所呈現的,九天民俗技團不認輸、拚落去的精神,一定會發展的更好,未來持續帶給大家特別且創新的感官饗宴!

《陣頭》

演出|九天民俗技藝團
時間|2012/09/22 19:30
地點|台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