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文創,台灣印象吃到飽《台灣新藝象,美麗寶島夜》
10月
25
2012
台灣新藝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6次瀏覽
張惟翔

「北京有老舍茶館,雲南有大里印象,台北有南港101文創會館」!從南港101的介紹裡不難看出經營者的企圖心,而整場兩小時的演出亦可感受到製作人、編導在串聯台灣在地各種既有表演的巧思與用心。《台灣新藝象,美麗寶島夜》整場演出包含四大區塊:舞神將、南港大夜市、舞力全開及原舞曲。

就整場戲來看,所有表演者可以算得上是各領域中的精英(舞蹈、特技、戲劇、藝陣、京劇、擊鼓與模仿),每個子節目也都具有單獨演出的水準。開場時左右舞台上方一男一女巨型鑼鼓表演有種開天闢地、混沌初開的感覺,但過於冗長使得效果打了折扣。開始的〈舞神將〉即便有時只有一位神將在舞台上,仍然可以有鎮住全場的氣勢,足以看出該演員在舞台上的能量很高,而這若非經過長年舞台訓練是很難做到的。〈舞神將〉包括了八家將及官將首的演出,眾神將的活動範圍遍佈整個劇場,將神秘、肅殺的氣氛掌握得相當好,陣頭中的部分演出如locking、breaking卻顯得突兀、凌亂,雖然將多勢眾且服裝華麗,但氣勢上卻不如一位神將在舞台上那般震懾人心,有時候新元素若安排不妥,效果及內涵上反而不及傳統形式強大。整個節目的高潮在於眾神將在舞台上凌空飛旋,視覺效果很棒,也夠噱頭!光是這個橋段,幕後至少就要有六位拉鋼絲的staff通力合作且精準配合,不免讓人看到太陽劇團的身影。

檳榔西施、小吃、攤販、花車女郎等交織出來的〈南港大夜市〉可以算是整場表演裡面馬戲成分最高的,而帽子攤販的橋段也成為本段演出的亮點。丟草帽的演出不乏多見,但以西式詼諧及成功的舞台遊戲方式演出在台灣寥寥可數,尤其特技演員能在流暢技術之外還能與主持人、觀眾進行活潑互動的更屬難得。珍珠奶茶以類STOMP方式敲擊演出不失創意但蜻蜓點水,顯得單薄。從道士的水晶球、帽販的丟帽我們開始為台灣雜技科班出身的演員擔憂。擔憂的不是技術,而是觀眾的接受度,動作難度與雜技基本功在舞台上是否如此絕對?必須深思。

街舞向來是街頭文化的一部分,台灣亦逐漸跟上國際的腳步。要說街舞是台灣青年的文化,不如說是世界的潮流。從黑角的崛起我們可以看到台灣街舞的日益壯大,但要說在地文化卻顯得牽強。Michael Jackson 出現在《台灣新藝象,美麗寶島夜》的演出中讓我非常詫異!詫異的除了華麗奇幻的炫目效果外,更多的是:這與台灣文化有何關聯?不諱言內容中的黑暗光影表現手法有如神來之筆,可看性高,但若要將其牽扯上台灣文化則沒道理,頂多只能說該節目在展現編導創意及台灣LED研發成果上具有一定水準。要說推廣台灣文創,我個人則很難認同。

原住民文化向來是遊客最好奇、嚮往的部分,亦是最能代表台灣的藝文表演之一。〈原舞曲〉除了將阿美族傳統舞蹈、戰舞做精彩呈現外,更加入了特技綢吊的呈現,而開始的賽德克族獨唱巧妙地搭上了電影的順風車,讓遊客與在地人都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這就是野蠻的驕傲啊」!雖然唱者歌聲美妙,但若身材再魁武一些則更能展現戰士的power!

原住民到底有幾族姑且不管,也沒有觀眾想管,有效果最重要!雖然男女綢吊相當精采,但出現得很唐突。原住民族有很多傳奇故事,若能將其融會貫通,帶給觀眾的不是切割過的片段表演而是一個完整「故事」,將更能深得人心,也才能讓觀眾在觀演後帶走更深刻、具體並附有美感的「原住民印象」,以達到推廣、發揚原民文化的目的。無論如何,〈原舞曲〉最後與觀眾大跳舞蹈的場景仍傳遞了原住民同胞樂天知命、親切和善的訊息。

平心而論,這次的觀演感受還是讓我耳目一新,尤其在外國藝文表演充斥的現在,我很樂見有這麼多在地藝術家能齊聚一堂,為台灣文創奉獻心力。無論現場氛圍、舞台燈光、音響、節目製作等,再再值得大家一同前來參與。我想南港101讓觀光客在來台瞎拚之外,提供了另一個「文化體驗吃到飽」的另類選擇,而這次的演出團隊在跨界結合的表演形態上又進了一步,繼續努力,相信絕對有潛力成為台灣的太陽 !而南港101成為台灣文化新據點的目標,亦在不遠處!

《台灣新藝象,美麗寶島夜》

演出|秀卡司娛樂
時間|101/10/14 20:00
地點|南港101文創會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