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管開始搖櫓擺渡《桃花與渡伯》
1月
08
2013
桃花與渡伯(江之翠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5次瀏覽
紀慧玲

《桃花過渡》為台灣民間相熟的歌舞小戲,或為相褒,或為歌調,車鼓、歌仔、三腳採茶都普見。泉州梨園戲也保留小梨園折子戲,而據研究,皆源起潮汕一帶《蘇六娘》本戲。梨園戲《桃花搭渡》不曾見於台灣公演舞台,江之翠劇場日前搬演《桃花與渡伯》,將此歌舞小戲翻轉為一場邀請觀眾與演出人員共渡的搖櫓之旅,劇場空間幻作河面、渡口、江流,渡伯是引渡人也是說書人,演員說著一則一則生命渡口的停頓或出發,觀眾也被邀請寫下批信,寄予漫漶光影裡某位被喚醒的愛的對象。明明白白是一場心靈之旅,因為切入音樂、樂器、肢體、曲詞的玩耍,大有拆解經典的解構趣味,靈性療癒的強迫指涉隱褪退讓,劇場的遊戲性浮出水面,一干旅人居然也就安於擺渡,安於同船共渡。

編導張嘉容並不諳梨園戲或南管,或許《桃花搭渡》小旦桃花代小姐送信,信作為心靈祕碼,渡作為生命渡口,旅人作為你我,船作為共乘載體,一則可邀請觀眾「入戲」的參與式戲劇概念於焉成形,於是,必須將《桃花搭渡》素材拆解,【燈紅歌】、【猜花名】、【十二月調】仍在,渡伯與桃花問答調笑也仍逗人開懷,但間段插入的江之翠樂師、演員自身故事,鋪綴連篇,曵引出相對映的生命答問,觀眾參與更是適時融入。

編導安排妥切的是,動靜、虛實,表演、現下,如調息般悠緩滾動。說的是應考傳統音樂系的緊張時刻,一管洞簫沈實實地讓人體會南管音樂的靜好;說的是小時候接觸南管的記憶,演員靜美的容止與純淨的發音,倏地轉換為一段肢體延展,張力由內而外融入記憶甬道。一開始被邀請「上船」的觀眾,晃悠匝繞幾圈,身體鬆軟後,凝神細聽的是南管大小件樂器叮噹錚錝的聲響;前回猶聽著渡伯、桃花低吟「算人生都一同,青春過了一場空」,來不及嗟嘆,下回就全場齊唱「有緣兄哥伊都花含蕊」,沖淡了幾許悲懷。

從觀眾彼此招呼、親切問好的儀態來看,前來看戲的大柢已是南管熟客,入門脫鞋,隨處安坐,主人(編導張嘉容兼任)引導參與,抗拒感相對降低。真正帶領入戲的是渡伯魏美慧、桃花施芸仙,魏美慧純正的泉州腔抑揚頓挫,充滿音樂性,施芸仙嬌嗔的作表身段,一片旖旎,兩人一問一答少了作弄,多了溫煦關懷。這流動光景還有賴房國彥的舞台設計、賴宣吾的扮裝,以及王天宏的燈光,水漾的燈光打在垂懸的紙縵、牆面的紙片書法、四處兀立的樂器,宛若穿越的水光,浸漫全身;綰著髮結的演員頭飾點點晶翠,綿衫潑墨,罩衫落膝,黃白單色對照著桃花的艷紅,渡伯一襲紅罩衫更覺喜氣盈滿。

就過渡儀式與參與互動來說,《桃花與渡伯》善加利用了《桃花搭渡》原典,成功翻轉為一場「身心靈旅程」,最後的書寫、「原諒我,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的告解,更總結了這次演出的真正目的。然,江之翠作為表演團體,作為南管與梨園戲的傳承或實驗,《桃花與渡伯》的南管風韻多少還是在旅程中被稀釋了;文本與音樂剪裁所剩不多,可供補綴的演員各自生命彰顯的南管元素,也多只剩教材式搬演。缺少長篇完整表演文本,南管梨園戲可供咀嚼的影音畫面相對模糊,桃花、渡伯,相對於演員(告白)、觀眾,主客異位,這場戲人人都是桃花渡伯,也人人是演員觀眾。好佳在的是,終究引領的還是南管梨園,正是玲瓏剔透又幽遠曠緲的聲腔、音樂元素,讓人搭上這場擺渡甘之如飴,就此觀之,《桃花搭渡》化為虛幻,宛若《少年Pi奇幻旅程》,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由您選取,現實的南管或奇幻的南管,泊岸之後,光影綽綽,您與南管的「緣份有時」是《桃花搭渡》或《桃花與渡伯》,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桃花與渡伯》

演出|江之翠劇場、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時間|2013/01/05 19:30
地點|江之翠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桃花與渡伯的相遇,串連出演員、樂師、船伕的真實人生經驗,進而邀請觀眾寫信參與其中,呼應桃花此行的目的。不知觀眾在觀看的同時,是否也如同戲中的桃花,散場後領略了渡伯所揭示的人生哲理?(蔡明璇)
1月
09
2013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