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人類的距離《人類黑區》
11月
27
2019
人類黑區(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2次瀏覽

陳以恆(高中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


一當代舞團創立者蘇文琪最新作品《人類黑區》(Anthuropic Shadow)由兩廳院和法國鳳凰劇院合作之「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共同促成。一踏入實驗劇場空間,會看見狹長而排數不多(約四排)的觀眾席,接近第一排前的走道地面並擺放著地燈,有工作人員指引著以免誤觸。幽深的舞台地面鋪滿了材質貌似塑膠大垃圾袋的黑色膠膜,在昏暗的空間中,其上仍依稀可見微微的反光。

而這全長約六十分鐘無中場休息的演出,也在一片昏暗之中開場,只見兩位舞者(三東琉璃、Danang Pamungkas)以不尋常、不像人類所熟悉的姿態現身,他們彼此接近、纏綿似結合為一體,後又變異,分開,動靜中扭曲而優雅,支力點可能是肩膀、頭部,由各細微而特殊的部位觸動,晦暗之動作再搭配燈光(從開演前進場即是)長時間的昏暗,讓觀眾彷彿完全浸在異境時空之中。卻反而也使我們得以聚焦,凝視這一片靜謐得讓人屏息地廢墟景象。

最令我難忘的是某一刻舞者(也許所隱喻的並非「舞者」)放鬆地躺在那堆緩慢鼓起、膨脹,又萎縮的黑色膠膜上時,彷彿與一片廢墟共依共存,竟讓我有點荒謬的感動。而當這些裝置介入愈多時,聲音也從好似海浪、工業機器、合成器、噪音般的層層推進著,與那藍、綠、紅為主的燈光,以及眩光、投影、煙霧,帶出一個末世般的荒蕪場景,就像是未知的未來,卻也與現在的世界有所反映連結。使人感知到對那些被人類破壞,或人類根本無法掌控的世界,進而反思與探索。

編舞家蘇文琪以一貫擅長的新媒體與科技藝術結合身體,相當細緻且有層次。然而這並不是她的《彩虹三部曲》系列,而算是另一個分支。對她來說,因為這是一個更迫切的議題。我欣賞這樣的理念。但也就此需要提出疑問,關於創作者所站的位置、切入的角度,令我較難以捉摸;從作品營造的時空、場景及舞者「非人類」的姿態,乃至從演後座談,我們知道《人類黑區》意圖以「非人類的觀點出發」。但是那去模擬「非人類」的畢竟仍是「人類」,且終歸還是回到「人類」身上。因此,所謂「非人類」的究竟是什麼?會不會對「人類」而言最未知的便是人類本身呢?

又,「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應不會是二分法)又是些什麼?——我想是未知。可就現實層面而言,人類實際面臨的「未知/黑區」也太多。就像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對於這世界、生態造成的傷害,卻也是萬物之最。那範圍太廣,以致於這題目十分廣泛。雖不能說是空泛,但實在有點「距離」。想想距離也許是因為,「藝術」和「科學」本身存在著很微妙的關係,更微妙的是,對於平時不太接觸的普羅大眾,它們的共通處可能為:都是非常有距離的事!

而我恰恰認為《人類黑區》的寶貴也正是其帶觀眾關注「藝術」、「科學」、「生存」、「生態」之間的關係。然推測創作的理念如欲打破距離、展開對話,該呈現手法與一切內容的鋪排、選擇,便是極為重要的。從節目單「節目介紹」的文字中,可以抓出「如何將人類尺度轉換為別種尺度」、「而這個生命自然是跳脫人類生命,希冀進入更為宏觀與細部的集體生命史。」【1】是藝術家主要的創作意圖。然而卻也感到這樣的文字有點距離——至少對於並非從事、有興趣於這兩領域的觀眾而言應是如此。我也不太理解的是「既然我們身處末日的廢墟之中,何妨從廢墟裡重尋述說多元物種與多元文化生命的敘事」【2】這句話是從什麼角度出發呢?確定我們「已經」身處廢墟了嗎?確定身處廢墟還會去重尋述說多元物種、文化生命故事嗎?

演出結束,不知為何忽地發現身體莫名不適、微頭痛(因為密閉空間裡一些炫光煙霧嗎?還是情節及其抽象?抑或與演出無關?)當閉目思索搜索腦內關鍵字,只記得那些材質、那片黑暗景象。我其實感到一片空虛與茫然。但能夠讓觀眾(我個人)除了心情以外,身體也不太舒服,其實也欣然它達到了效果:至少讓我並非不痛不癢。然而這種成功,要如何不僅在科技與藝術的表現上,更多的是在與我們切身的生活造成影響呢?何以現實生活中明明切身相關,多數人還是可以事不關己、我行我素呢?

以這個角度來說,對《人類黑區》演出(更準確地來說是它所拋出來的)實在抱持個問號。然而那或許不是創作者的責任,而是本來我們全人類所需要面對的。忍不住想起Rachel Carson所述:「任何一個文明,是否能摧殘生物而不致毀滅自己?能否不失去被稱為文明的權利?」

演出很快落幕了,觀眾很快離開劇場回到現實庸碌的塵世中。關於我們以為距離遙遠所以漠不關心的、關於人類持續導致的種種現象及大哉問,能否會有落幕的一天呢?本來還悲哀地想,或許沒有啊!難道藝術能做些什麼.......。而演出結束時隔一星期多,北藝大博班實驗室有場「藝術,在二十一世紀能做什麼?」的講堂,圓桌論壇時與談者林宏璋教授提出反問「藝術,在二十一世紀不能做什麼?」,頓時我豁然開朗,或許正是因為現實社會太多問題,所以藝術更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這也是《人類黑區》的意義,並非旨要很容易懂、要揭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要改變觀眾。而是作為一個探索,一個發聲。聆不聆聽,恐怕沒有人能替他人決定。(不過作為一個人,多麽希望自己聽進去了。)

2014年法國中學哲學會考有個耐人尋味的文組試題「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嗎?」,不妨也可延伸再換個角度:「人類所能主宰的究竟是什麼呢?」這或許是值得創作者、以及更多是身為觀眾、人類的我們思索的問題。


註釋

1、「」引用來自節目單「節目介紹」共同創作研究周伶芝所撰寫之「關於《人類黑區》」。詳見線上節目單https://accessible.npac-ntch.org/zh/programs/doc-1563247833854636(觀眾拿到的紙本節目單僅摘錄部分而非全文)

2、同註1

3、瑞秋・卡森。生於1907年5月27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海洋生物學家,其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發了美國以至於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

《人類黑區》

演出|一當代舞團、三東琉璃、Danang Pamungkas
時間|2019/10/2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一進一退之間,觀眾是否已經被迫在星球表層的不同「層次(layer)」之間做了轉換而不自知?不然我們如何解釋兩位舞者的身形規模,及其相對於星球表層地景的狀態,竟然仿若「神人(Homo Deus)」之屬?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帶領觀眾的思考與感知在不同的層次間轉換?(王柏偉)
10月
25
2019
亮場中,狹方形的舞台走進兩位舞者望向單面開口的觀眾席,身著無袖連身白衣寬褲。燈暗,聲響低聲漫入,鋪覆黑色膠膜的地面爍爍反光,兩位舞者相對俯身,攬腰跪膝結為一座堅石。
10月
25
2019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