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與混沌演替,不規律的藝術尺度《人類黑區》
10月
25
2019
人類黑區(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1次瀏覽

陳盈帆(特約評論人)


亮場中,狹方形的舞台走進兩位舞者望向單面開口的觀眾席,身著無袖連身白衣寬褲。燈暗,聲響低聲漫入,鋪覆黑色膠膜的地面爍爍反光,兩位舞者相對俯身,攬腰跪膝結為一座堅石。

在此地底險境中,黑色膠膜緩緩凸隆起來,漲跌之間無數微小光點像是流瀉出淙淙熱燙的岩漿。爾後兩個舞蹈身體【1】分離,低伏著以肩、頭、胯、膝下落地面翻身,當兩個身體相會,一人覆在另一人之上,轉換手、肘、膝、足四個、六個、八個支點,在變化的冒泡地殼中一吋一吋地移動。

從地面上後彎(backbend)起身並不是很輕鬆的事,但舞者三東琉璃在這黯然的異洞中,展現了晶瑩剔透的流暢度,讓人以為他在岩漿裡潛泳翻騰。他甚至能自後彎提腰起身,後又立刻將肩膀輕輕地放回地面,倏地雙腿蹬伸便回復了一開始平躺在地面上,近乎像原核生物般的寧靜姿態。這樣的收放對比強調了此作主要探索的區塊,是矢狀面(sagittal plane)的空間,舞者的雙臂時常交叉,手指收攏貼近或遠離身體的前後方,而此時,他們的雙腿也是朝前後拓開步伐,並等待下一個骨盆的轉向。

直到最後的段落,兩個舞蹈身體以立姿背對觀眾,冠狀面(Coronal plane)才成為主角。刺眼的圓形探照光在幽暗中找到了他們,大片訊號融為他們身體的形狀,投影顯現出溫度,紅黃的高溫與藍綠的低溫並非來自舞者的身體,而是這顆地球。開肩,挺直腰椎,收顎望後扭頸,Danang Pamungkas定目的熾熱注視,讓我回想起《ReMove Me》蘇文琪的一串舞句(movement phrase),但此次沒有小節的頓點,同步的身體們是流暢的。當Danang Pamungkas與三東琉璃虔誠地重複此段落,我在想神祇是否就是消失數百萬年而又意外再現的物種本身?在地層的皺褶深處,掩埋深眠的居所,不知情地浮出未來的地表,轉變為下一個面貌。因為被熔岩扼殺的生命總會重生,這生物的消長現象稱為「演替」。

人類黑區(anthropic shadow)【2】指的是那些最大的威脅反而不可能出現在歷史紀錄裡,因此,人不可能評估自身滅絕的機會。但無論不可預料的大災難是否毀滅人類,十六億年之後,在無情太陽的照耀下,地球這顆行星的環境會變得對所有生命極其不利,連細菌都會走到窮途末路。多細胞生物、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將依序離去【3】,恰好與它們三十五億年前的登場順序相反。赤日當空,流金鑠石,演替已無法更新,只留下生物無法呼吸的煙霧,如同舞作亮起場燈、噴煙漫至場外的結尾。

科學所欲辨明的真相,若為超越人類所能理解的尺度,如何能將數十、數百億年來的開端與末日使人類理解呢?或許,混沌能貼近混沌,《人類黑區》所嘗試的感知閱讀:不規律的鳴響、吼聲、消退又生長的裝置、照出複層黑暗的燈光與輕度不規律的舞蹈身體集結為一體,或許能貼近渾沌的尺度。但藝術非科學,以現今科技尚無法驗證,只能體會。


註釋

1、本文採用Susan Leigh Foster之舞蹈身體(dancing body)及觀看身體(viewing body)兩個詞彙,取代舞者及觀者,以強調「身體」在表演時以及感知表演時,臨在所活躍的動態。

2、張毅瑄(譯)(2018)。地球毀滅記:五次生物大滅絕,誰是真凶?。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Brannen, Peter. 2017)P.335譯注

3、書目同上,P.328。

《人類黑區》

演出|一當代舞團、Danang Pamungkas、三東琉璃
時間|2019/10/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作品營造的時空、場景及舞者「非人類」的姿態,乃至從演後座談,我們知道《人類黑區》意圖以「非人類的觀點出發」。但是那去模擬「非人類」的畢竟仍是「人類」,且終歸還是回到「人類」身上。因此,所謂「非人類」的究竟是什麼?會不會對「人類」而言最未知的便是人類本身呢?(陳以恆)
11月
27
2019
在這一進一退之間,觀眾是否已經被迫在星球表層的不同「層次(layer)」之間做了轉換而不自知?不然我們如何解釋兩位舞者的身形規模,及其相對於星球表層地景的狀態,竟然仿若「神人(Homo Deus)」之屬?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帶領觀眾的思考與感知在不同的層次間轉換?(王柏偉)
10月
25
2019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