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死臨在的辯證《關於大野一雄》
12月
13
2019
關於大野一雄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0次瀏覽

陳祈知(專案評論人)


今年八月,新加坡藝術家徐家輝(CHOY Ka Fai, 1979— )為臺灣觀眾帶來作品《極黑之暗》(UnBearable Darkness, 2016),在水源劇場演出兩場。創作這部作品之前,徐家輝赴日本舞踏宗師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 1928—1986)位於日本靜岡縣伊東市的墳前祭拜,請恐山靈媒松田広子召喚土方巽之靈,讓此靈附身於松田広子,以回覆徐家輝提問,進而邀請土方巽參與《極黑之暗》演出,於是現場演出者除了舞者Neji Pijin、薩滿實習生Saori Hala,還有觀眾席第一排正中央,以衣服和足袋現身的土方巽之靈,土方巽甚至佩帶工作證。徐家輝以多媒體數位科技製造虛擬影像,複製土方巽舞作的動作,讓土方巽的化身(avatar)以擬像的形式出現,並以虛擬影像創造土方巽未曾編創的作品和動作,例如《土方巽和十二位弟子》,將土方巽比擬為耶穌基督,呼召十二位門徒,這段影像表面上讚揚土方巽地位崇高,實際上是以戲擬的手法嘲諷舞踏界將土方巽神格化。1986年,土方巽以五十八歲壯年癌逝,徐家輝卻以影像虛擬2020年土方巽九十二歲時的化身。謝幕時,二十歲、三十一歲、四十歲、四十四歲、五十八歲、九十二歲的土方巽同時出現在畫面裡。徐家輝甚至祭出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為未曾發生的「東北奧運2020大會」獻上勁歌熱舞。在虛擬世界裡,任何無中生有的人事物都可以成立,號稱「後現代大祭司」的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形上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早已提出此見:「擬仿物本身即為真實。」因為整個後現代社會就是一個超真實(hyperreal)的世界。

初冬十一月,日本藝術家川口隆夫(Takao KAWAGUCHI, 1962— )則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演出《關於大野一雄》(大野一雄について/About Kazuo Ohno, 2013),透過觀看另一位日本舞踏宗師大野一雄(Kazuo OHNO, 1906—2010)演出錄像,以自己的肉身分毫不差地複製大野一雄的舞作,舞台、燈光、服裝皆與原作有接近百分之百的相似度,音樂則選用和大野一雄演出時同樣的樂曲,以古典的手法擬仿大野一雄的演出。開演一個小時之前,川口隆夫就已出現在烏梅劇院外,坐在烏梅劇院與光點華山電影館之間的空地與友人交談,四周散置許多垃圾般的雜物:腳踏車、空鋁罐、空保特瓶、木梯、紙張、塑膠繩、樹枝、草蓆、玩具、紙箱、電風扇⋯⋯以及一塊上面用毛筆寫著「O氏の肖像 1969 THE PORTRAIT OF MR O」的白布條,《O氏の肖像》是1969年大野一雄演出長野千秋導演的電影。川口隆夫只出現一會兒就消失無蹤,大約半個小時之後,他又無聲無息地從劇院遠方的樹林旁邊現身,逐漸地,觀眾發現他了,遂趨近他所在之處觀察他的行為,隨著他移動。到了劇院外圍的雜物散置處,他有時自顧自進行無意識的行為,在地上翻滾、把寫著「O氏の肖像」的白布條綁在身上拖著行走、爬上木梯擺動樹枝等等,有時隨機地和觀眾產生詼諧的互動。大部分的時候,行為現場沒有播放音樂,但有時也播放大野一雄演出時常用的樂曲,例如貓王Elvis Presley演唱的歌曲〈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巴哈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composed by J. S. Bach)。當他全身裹上各種雜物,伴隨著巴哈的音樂,朝烏梅劇院入口走去,觀眾尾隨他走入劇院,自由入座後,演出正式開始。


關於大野一雄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川口隆夫卸下裹滿他全身的雜物,全身赤裸,走到右下舞台的衣飾區,從衣架上取下服裝,一件一件地穿上,沒有將臉部和全身塗白。舞台並未鋪設舞蹈地板,僅用烏梅劇院原有的水泥地板。從服裝就可看出首段表演是大野一雄《我的母親》(わたしのお母さん/My Mother, 1981)裡非常有名的段落〈胎兒之夢〉(胎児の夢/Dream of Fetus);胎兒的生命始於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萬中取一的精子,在與卵子合而為受精卵的那一個生之瞬間,同時也是其他數以萬計精子的死亡。接下來幾乎每換一段舞作就更換一次符合該段舞作的服裝,大野一雄尤其喜愛著女裝跳舞。川口隆夫穿上黑西裝黑長褲表演亦出自《我的母親》的〈愛之夢〉(愛の夢/Dream of Love)之後,棲身蹲踞在聚光燈下,對著鏡子畫起白妝、黑眼線、挑得極高的眉毛、誇張的藍眼影、口紅,鏡子前面擺著象徵愛與美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化好妝之後,川口隆夫退場,天幕映現影片,是大野一雄的次子大野慶人(Yoshito OHNO, 1938— )在父親過世之後,手執著以父親形象製成的人偶,與父親共舞。接著是令人錯愕,不知是真是假的五分鐘中場休息。

最讓我動容的段落,是下半場演出,選自大野一雄代表作《阿根廷娜頌》(ラ・アルヘンチーナ頌/Admiring La Argentina, 1977)的〈天堂與地球的結婚〉(天と地の結婚/Marriage of Heaven and Earth),這段舞蹈,瘦骨嶙峋的大野一雄站在一柱燈光下,只穿黑色貼身短褲和黑色爵士鞋,雙膝向內微屈,以整首巴哈《聖母頌》(〈Ave Maria〉composed by J. S. Bach)的時間,把手抬高,從頭到尾姿勢固定不動。1994年六月,林懷民邀請大野一雄與大野慶人父子來台,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公演《睡蓮》(睡蓮/Water Lilies, 1987)與《死海》(死海/The Dead Sea, 1985)。在這之前的四月九日,雲門舞集在臺北市知新生活藝術廣場舉辦雲門文化講座,由林懷民、王墨林、曾明生主講「山海塾、白虎社、大野一雄」,林懷民特地描述〈天堂與地球的結婚〉這段舞蹈,他說一直到他看了大野一雄這段舞,他才真正瞭解聖母瑪麗亞和巴哈《聖母頌》有多麼偉大。然而,表演這段舞蹈時,川口隆夫頭上戴著一個球形的橘色頭套罩住全臉,上面畫了一個逗趣的人臉,提醒我,他不是大野一雄,是川口隆夫。


關於大野一雄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阿根廷娜頌》的重要性在於,大野一雄首度受到舞蹈啟發,是1929年他二十三歲時,在「東京帝國劇院」觀賞本名為Antonia Mercé的西班牙知名佛朗明哥舞者La Argentina(阿根廷娜)表演。有別於其他舞蹈家展現精湛的技巧,阿根廷娜以其迷人的風采和獨特的個人魅力深深震懾大野一雄,令他感動得無以復加,這場演出改變了大野一雄的一生。我的理解是,對於大野一雄而言,阿根廷娜無異於聖母瑪麗亞,因為1938年,三十二歲的大野一雄受日本陸軍徵召入伍,之後七年的時間都在中國華北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俘虜,被拘禁在南洋將近一年,直到1945年底才被遣返回日本。這場殘酷的戰爭,讓大野一雄產生臻至哲學境界的先驗感受:「當我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無力舉足向前時,阿根廷娜就會伸出雙手,攙扶著我。」這種生死臨界,在生邊緣的死亡,對生、死、美的探求,不斷地在大野一雄的舞作中產生辯證。大野一雄認為:「每一個活著的人身體裡都有很多死去的人,他們不是死去,他們是在活著的人身體裡面,重新活起來。」生與死同居於身體裡,大野一雄和土方巽的舞踏皆是如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林于竝教授在其開設的日本舞踏課堂指出:「直到1977年,71歲的大野一雄發表《阿根廷娜頌》,大野一雄的舞踏才真正出現,真正成立。從1968年到1977年,阿根廷娜存在於大野一雄的身體裡,整理了十年。」

土方巽的舞作都經過精確的編舞,大野一雄的舞作除了精確的編舞,還加入大量即興。相對於土方巽舞踏的猥瑣、陰暗、散發死亡氣息,大野一雄的舞踏是優雅、高貴、深具氣質美的,川口隆夫刻意強調大野一雄超凡之美。然而,大野一雄獨有的「躊躇美學」、異常大的手、深邃的哲學意境、令土方巽極為困惑的「身體的抒情性」,是別的舞者無法複製的。大野一雄利用手的不確定性進行即興舞蹈,像盲人在黑暗中探索世界,以手的模糊性製造舞者與時間空間的模糊性,致使整個空間被身體化,形成身體和空間的不確定性。

舞踏講求的不是「身體」,而是「肉體」——「身體」已受某些社會律則及精神結構所規約;而土方巽和大野一雄重新打造的「肉體」便是為了抗搏這種遭知識、權力所編制的社會性身體,以重新拾回存於自身的政治動能。舞踏的美學不是「再現」,而是「表現」——「再現」是對某個對象物、標的物的投映或模擬,設定了某個更高階的、具有超越性的中心或精神結構;但「表現」則是純粹地呈顯自身,不再使身體淪為表現之物的媒介。《極黑之暗》和《關於大野一雄》的確讓觀眾看到肉體,然而,二者都再現了大師的作品;做為表現的肉體,則出現在《極黑之暗》獨立於土方巽舞作之外的段落,以及《關於大野一雄》川口隆夫引領觀眾進劇場前的戶外行為。延伸思考,根據柏拉圖的理型論(Plato’s theory of ideas),現實世界之上存在著形而上的理型界,現實世界是理型界的模本(copy),藝術又是現實世界的模本,亦即模本的模本(copy of copy)。川口隆夫複製大野一雄的藝術,那麼他的作品是否成為模本的模本的模本呢?

如前所述,1994年大野父子來台公演《睡蓮》與《死海》,當時大野一雄已高齡八十七歲。演出前,大野一雄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我的生命中沒有生與死的分別,我將一直在舞台上跳到死,甚至死了也一樣演出。」這是何等高超、何等前衛的哲學!川口隆夫的《關於大野一雄》或許有美學問題,但是如演出宣傳所言,他「透過自己的身體實際感受與探索,在觀看(大野一雄舞踏)影片時感受到的那份震撼」,這點是深深憾動我的。在舞踏裡,特別是大野一雄的舞踏裡,關於生與死臨在的辯證是永無止息的,川口隆夫勇敢地探觸這場辯證,值得肯定,但我更期待看到他對這場辯證提出的觀點,「復刻」以外的概念,【1】以及他所理解的生死。


註釋

1、試問,許芳宜依照錄影帶學會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 1894—1991)的舞作,不也是「復刻」的概念嗎?

《關於大野一雄》

演出|川口隆夫(Takao KAWAGUCHI)
時間|2019/11/26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3館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群體的概念使肢體嫁接在彼此的肢體之上,在這裡鄭宗龍並沒有明確地刻畫動機,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現象來回應無無明盡的意識觀想。這樣難以捕捉、不可視的質感,以筆者個人的直觀感受來說,同時結合編舞者自身人格與背景來進行梳理,《毛》有大部分的創作核心依舊是向其兒時的童年回憶「童乩」靠攏。然而無定向的身體路徑、見山是山的現象敘說,在許多舞者空靈甚至理性的面部表情底下,似乎蘊生不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艋舺喧囂,對應到的是來自Sigur Rós其精靈般的夢境殘響,以及直入火山流質與冰冷空氣的地理風貌:自然現象,這恐怕是理解《毛》更好的方式,同時也是編舞者如冰晶般構築舞蹈肢體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說不定。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