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秤與樹《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
3月
02
2020
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創劇團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9次瀏覽
黃奕超(司法院調辦事法官)

《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是一齣表現不義政權對兩個家庭產生影響的戲劇。白色恐怖題材在台灣逐漸從研究、政治行動、遺址保存,普及到電玩、電影、小說與戲劇,其實是件令人值得欣喜的發展。人的存在會被困在某時某地,而戲劇卻能將流逝在彼時彼地的時光重現。

舞台佈景很平衡的分成兩個家庭:一邊是本省說閩南語的受壓迫者家庭,一邊是外省說國語的壓迫者家庭。不義政權不用直接刻劃,像是一顆遠方的超大行星,施放的重力波對兩個家庭產生的影響清晰可見。1999年至2000年間的世紀末,本來在不同軌道運行的兩個家庭,卻因父母對過去的事情都保持沉默而一無所知的男女之間的相愛,使兩條軌道交會,並且撞出戲劇張力,也衝擊各自塵封的過去。

也因為是這樣的設定,所以就不會是離島、原住民、本省客家、外省受壓迫者(例如表演工作坊《這一夜,我們說相聲》中,分不出通緝/通知、惶惶終日的外省老兵橋段),也不會是與壓迫者合作的本省權貴,或不想沾惹「政治」的旁觀者。在《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中,外省家庭的兒子戀上本省家庭的女兒,也是較為常見的異性戀設定,所以不會是主張台灣獨立的外省LGBT相對特殊的角色,而易於延伸其他議題。從這樣的觀點來看,這齣戲符合普羅大眾的調性,擷取白色恐怖時代較為典型的特徵呈現在舞台上,在有限的時間裡嵌入一般人較熟悉的世界觀,使主題能快且鮮明地凸顯。

1999年接近三十歲的心怡、彥博,對台灣過去發生的事情並不了解。劇組透過黃父說出杜鵑花、椰林大道,還有黃母喜愛的老歌Moon River(就是台大總圖書館閉館時會放的音樂),勾勒出台大校園生活的無憂無慮。但這樣的自由自在是很淺薄的,來自過去的風一吹,就散亂了。

壓迫者家庭的父親在1999年時,是退休的法官,在白色恐怖時代是從事軍事審判的軍法官。我對編劇這樣仔細的考究相當佩服,因為即使是從事轉型正義的政府機關,有時候也分不清軍法或司法,雖然有些軍法官後來也轉任從事司法官工作。軍事審判的不義,不代表一般的刑事司法也有相同程度的不義,其間還有許多要釐清之處。當前的台灣,在各方面努力理解並建立國家理性時,很多議題往往因為轉型正義工作沒做好,導致要不時看後照鏡而停頓。令人意外的是,這齣戲並沒有浪費時間在這種停頓上。一分為二的場景,好比是天秤的兩端,要觀眾思考孰是孰非?誰輕誰重?在那個當下,又該怎麼做?

於是,天秤中間的樹,是黃父如同耶穌扛著自己的十字架所種下,樹下有黃父與黃母輕盈起舞的青春,有承受不義政權暴力對待的赤裸肉身,有三十年後同樣的夏天,此時,陽光灑落。劇末,黃母說:「人啊,時間久了就會回到固定的軌道上吧!」三十年前的重力波造成軌道偏差,三十年後因為不知道過去的事情彷彿沒有包袱而相會的男女,到底什麼才是固定的軌道呢?我感覺到,《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在演員的詮釋下,是透過有點宿命論式的樂觀,來表達這一代可以跟過去道別(同時,也剝奪了母語)──既然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便充滿希望。

但要是無法徹底反省過去,把眼前的一切當成性命在守護,如何避免這樣的不義政權重現?尤其考慮到白色恐怖時代的縱深與複雜度,顯然有更多種敘事可能。

《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

演出|創劇團
時間|2020/02/2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以年輕愛侶的堅貞情感試圖沖淡劇本背後所籠罩的因歷史結構因素下的累累創傷,劇場空間宛如一個瘖啞但迫切請求諸眾聆聽的空間,要求我們持續關注、持續召喚歷史以建構更多受到政治迫害的瘖啞父親記憶。(羅倩)
3月
03
2020
此種現象後接踵而來的另一個危險,是作為意圖揭露史實、或引發關注的作品,卻可能只達到挑起對立的成效。因為戲劇結構已從角色、舞台等元素,共同強調二元化的存在,因此相關元素恐進一步加速觀眾隨著劇情,往該方向理解與傾斜,甚至必須額外費力才能脫離。(張敦智)
3月
02
2020
我們不妨把《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裡虛構的「典型環境裡的典型人物」當成是歷史廢墟裡的碎片,藝術家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些碎片在當下閃現生存的意義。立碑作傳再造神話,不過是英雄烈士通俗劇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編劇所說的「不可知真相」在演出現行的樣貌卻落實成「『親中威權國民黨』黨國體制V.S.『崇尚美式自由民主』的台獨人士」,如此一刀二元切分的白色恐怖創傷敘事,難道沒有遮蔽掉「政治不正確」的歷史真實可能引爆的複雜性思考?(許仁豪)
2月
27
2020
《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黃母而漸漸浮出受害家屬的主體性,從不願開口到與女兒間的坦誠,創作者若是多著墨於此角,觀眾更可從其細節和節奏體會到受害者家屬的煎熬心境。(簡韋樵)
2月
26
2020
創劇團會選擇這樣的題目,基本上已經是站在同情受迫害者一方的立場,試圖為其發聲了。然而,因為平衡報導,反而又踩到兩邊各有其道理的邊上,當我們期待他再為受迫害者多說點什麼時,聲音卻薄弱了。(張又升)
2月
25
2020
在塑造一個寫實的受難者家庭困境上,本戲出彩且細膩地描寫個體生命所面對的艱難之處,把握住家庭在遭受政治迫害後被體制與社會的雙重排除、家庭內部在權力的介入下所造成的創傷與隔閡,以及事過境遷之後受難者家庭要如何面對加害者。(鍾承恩)
2月
25
2020
在這次的作品當中,創作者所要面對的是台灣現實社會正處於的「轉型正義過渡期」,從「不義」到「正義」,從「秘密」到「解密」,從「謊言」到「真相」,從「肅殺」到「自由」,在二元對立的線性敘事/辯證中,「當下」討伐著「歷史」,近幾年的劇場界更是爭相表態「政治正確」而不落人後。(于善祿)
2月
25
2020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