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悲傷,我們仍要繼續舞蹈《穆勒咖啡館&春之祭》
4月
01
2013
春之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81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2009年是舞蹈的歷史從現代進入當代之後,全球舞蹈界最傷心的一年,這年兩名當代舞蹈的先鋒相繼辭世,六月「舞蹈劇場」(Tanztheater)開創者德國舞蹈家碧娜.鮑許逝世,七月「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宗師模斯‧康寧漢接著離開,兩名大師的殞落,似乎也標示著一個時代的尾聲。於是在2013年,我們在台北觀賞兩廳院「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烏帕塔舞蹈劇場帶來碧娜經典的兩支早期舞作《穆勒咖啡館》(1978)和《春之祭》(1975),情感上廣大舞迷們的緬懷傷感再所難免,但此時也正是個機會,讓我們不妨冷靜回頭檢視,舞蹈界從大師手上接下的觀念啟發,這麼多年來到底走了多遠?

演出的作品年代順序,因為舞台換景的關係顛倒了過來,上半場的《穆勒咖啡館》是碧娜自1976年提出「舞蹈劇場」概念之後,奠定此一影響全球舞蹈觀念的最重要作品。原作品由碧娜親自擔任舞者,而舞台由三面灰牆和供出入的玻璃門,構成咖啡館室內的寫實場景,此次巡迴版改採透明的壓克力版為牆,雖然少了封閉咖啡館與內在心靈的隱喻強度,但舞台佈滿桌椅的現場版演出(影像版早已流通在網路),仍然讓觀眾親身體驗作品的細膩深刻描寫。

碧娜的「舞蹈劇場」跨界從戲劇獲取養分,《穆勒咖啡館》由「角色」觀念處理展現肢體的舞者,也就是說舞者表現的不只是運動的肢體,還有表現內在情感的身體(某方面來說,這也是將身體與心靈結合的身心一元論展現),於是舞台上的六個角色(舞者),重點是在節制反覆的舞蹈動作中,表現其內心慾望的追尋與失落。兩名穿著睡衣的女子,夢遊般垂臂開掌顛簸前進,一名男子整場幫忙搬開擋道的桌椅,戴著橘紅假髮、穿高跟鞋的女子,著急地在咖啡館尋找什麼?白襯衫男子和睡衣女子,似乎有一段糾葛的過去(愛情?),西裝男子四處失神遊走,一直在幫助他人,而忘記了自己的目的。

於是全場在寂靜聲中,加上桌椅的搬動傾倒聲,舞者的呼吸聲,及亨利‧普賽爾(Henry Purcell)譜寫之歌劇《仙后》與《狄多與阿尼亞斯》的詠歎調聲中,哀傷地進行著一場多線交織、細膩深刻的角色描寫。編舞家用徹底個人化的角色挖掘,讓舞者的身體與其內在的情感充分結合,不用太多複雜的舞蹈技巧與招式,但卻用了大量內在情感,並深深嵌入其動作之中,碧娜所關心的:「舞者為什麼動?」在此成了活生生的教材,於是舞蹈脫離技巧的束縛,舞者的個人生命體驗,成為動作的重要發源地。特別在《穆勒咖啡館》舞作中,角色慾望的無法滿足,由個人象徵集體,述說了咖啡館中,人來人往的共同情感故事。

斯特拉溫斯基譜曲的《春之祭》(1913),是尼金斯基的巴黎版首演以來,世界編舞大師的必編舞作,彷彿成了跨進大師行列的試金石。碧娜版的《春之祭》將原先有著長老、祭師、村民的俄羅斯民間傳說祭祀少女儀式,改編成當代版的人類權力關係描寫。她先將舞者分為男女兩大群,而準備被祭祀的則是女舞者群,於是在鋪滿舞台的泥土地上,女舞者一個接著一個撿起地上的紅衣,不知道哪一個是即將的受難者?這樣的處理也製造了戲劇性的張力,每個女人都可能是受難者,這群女舞者也化身為在(男性)暴力下被犧牲的象徵,女性主義的觀點昭然若揭。

但是光用女性主義詮釋未免也太狹隘,碧娜在舞作中用大量反覆的大幅度身體動作,配合著狂暴激烈、非理性重複,對原始力量強烈召喚的音樂,舞者耗費體力的集體舞動,汗流浹背地讓身體(特別是女舞者服裝)與泥巴和成一片,召喚的是人類生存的艱辛與意志,而當長老們要求以少女來祭祀春天之神,以祈求豐收時,到底是誰要成為犧牲者?最後,選出一個最弱小的女性,於是全體舞者又聯合成冷眼旁觀的一群人,眼看著少女狂舞致死,深刻表現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原始強欺弱權力(階級)關係悲歌。

這兩個碧娜經典舞作,《穆勒咖啡館》以個體隱喻群體,《春之祭》以群體來突出個體,前者安靜細膩,後者狂暴撼人,動靜之間更看見創作者游刃有餘的洋溢才華。如今大師走了,舞者老了,碧娜大部份為舞者量身打造的舞作,也不知道還能原汁原味保持多久?所以除了懷念,能將舞蹈劇場所開創的精神,在時代中繼續延續發展,似乎才是紀念大師最好的方法。

《穆勒咖啡館&春之祭》

演出|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
時間|2013/03/2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大學時初見錄像影帶,到親睹《穆勒咖啡館》,重新回想作為「影迷」的十年之間,再想想這些年所見台灣編舞家的作品或有展開,或呈失誤,或感動,或困惑,以後總是會再想起這一個午後。再想起,溫德斯《Pina》最後所括引碧娜.鮑許的那一句:「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李時雍)
4月
09
2013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