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迴圈遊戲?《壞情人》
3月
26
2020
壞情人(響座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7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走進劇場看戲的這一天被稱為「白色情人節」,作品名稱為《壞情人》——無論是創作主題或是宣傳行銷的考量,不難想像製作團隊在這兩者之間所建立的連結,都清楚易懂。

這是2019年底甫於高雄成立的「響座劇場」【1】所推出的「0號作品」,在高雄市一棟商業大樓的排練場內,利用現有環境打造了一個小小黑盒子,切分為兩個區域, 一邊是觀眾席,一邊是表演空間。

從觀眾陸續進場開始,兩個演員已經在舞台上,看來像是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的男女朋友,但一直是各據一方、各有所思、各自行事的狀態,或坐或臥、閱讀或滑手機等,幾乎毫無互動,也無啥情感交流的溫度可言。

這段暖場,形同整齣戲的序場,對整個表演文本而言頗具重要性,因為,當觀眾席燈暗、舞台區燈轉亮之時,劇中的女孩(鄭心慈飾演)一開口便是:「我們分手吧。」,坐在筆電前的男孩(身兼編劇導演的黃琦勝飾演)則態度輕鬆以對:「幽默喔。」接下來,整場近六十分鐘的表演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愛情關係中不斷影響分或合的攻防戰,一如導演對於兩個演員在舞台上的場面調度,分處二地、靠近、面對面、走開、背對彼此等不同距離和面向,在充滿質問、吵架、衝突的過程中,兩個人不斷互相掀開責咎、積怨的底牌而暴露自身的脆弱、幼稚、矛盾⋯⋯直到最後,劇中男女角色稱呼對手演員真實姓名「OOO,你辛苦了!」,互相擁抱,全場燈暗,劇終。

筆者以為,當這齣戲的尾聲,來到了男女二人相擁互道再見的時刻,理當是一種關係的終結,但是,以當天觀賞現場的感受,可說分歧如下:首先,自然是承接全劇男女峰迴路轉之劇烈爭吵的曲線,終至和緩停歇,宣告了兩人關係畫上句號;可是,由於前述暖場階段的演員移動和眼神等表現,不足以傳遞清楚的動機和心情背景,以及上半場的角色情緒能量有些地方趨於模糊等影響,最終結局產生了一種「情侶關係未必終結」的延續感,使得兩人分分合合的歷程,給人迴圈聯想,於上半場不免使人疲乏;再者,當燈暗之前,突然聽到劇中男女朋友互相以演員日常生活真實姓名稱呼之,不禁讓人感覺一種複雜的趣味,頓時猶如聽到了兩位演員給予彼此的慰藉,抑或是編導從創作主導立場上與自身的和解!?又或者,劇本似乎企圖傳達一種釋然的想像,不過,若是劇中男女在這之前的數次溝通表現,無法說服對方接受(甚或是委屈妥協都好),同時角色身上也有些堆疊或轉折的戲劇動作未能清楚達成,恐怕現場觀眾還是無法跟隨劇中人物心念流轉的方向而同行吧。

若是從表現手法而言,《壞情人》一劇可說是在寫實表演的基礎上,完成整體的敘事,一如舞台上陳列的衣櫥、床鋪、沙發、桌椅、檯燈、書架、地墊等傢俱,林林總總,十分具體。在舞台中間書櫃中段區位擺放的兩個絨毛玩偶-佩佩豬與喬治的恐龍先生,分別是粉紅、綠色造型,儼然成為場上的視覺亮點之外,也常被演員刻意抱起、放下,因此,很明顯的,成了劇中男女角色的象徵物件。

另外,在整場糾結著是否要分手、為何要分手的情節之中,兩人有一段進入「假設不同時地相識」和角色扮演的情境推演,產生了活潑跳躍的戲劇效果,打破單一方向的線性敘事時間軸,使得既有寫實基調之外,於全劇大小衝突爆發之間增添了有趣轉折。

兩位演員的專注投入,對於接近自身同齡同儕的角色設定頗能靠近而發揮自如,只是某些時候稍嫌口齒不夠清楚,例如:兩人從暖場時間的默默醞釀,一開場便是女方提出分手的要求,可惜在音量和咬字均不足的情況下,硬生生減弱了編劇原來可能設想的戲劇效果。值得慶幸的是,下半場兩人一陣肢體推拉之後,筆者特別感覺到演員的角色樣貌、以及角色關係逐漸活絡自在起來。

雖然此作品探討人們處於愛情關係中的高度表演性,包括了情侶之間互相的退守和進擊、脆弱或傲慢、暴露或偽裝、試探猜忌懷疑的互相換位、扮演等等各種技倆,難免讓人容易連結起相同主題的英國劇作家品特經典之作《情人》,以及去年底於台南登場的《愛的落幕》,前後相較之下,即使這齣戲是一個高雄地區新創劇團初試啼聲的作品,尚待時間的淬煉,但編導表現有其用心編織的結構與基本水平,不顯青澀,建議該團繼續發展這文本,或可不同形式再次呈現。

假設可以再有更多期許,筆者好奇在日常陳設走向的舞台設計,如果予以稍加的簡潔或加倍的瑣碎細節,是否能有助創造出更有美學風格、更有所指的舞台意象?其次,在這次類似鏡框式舞台的觀演關係中,演員是否思考過角色如何處理與觀眾之間近距離的「第四面牆」,以便進一步共創劇情所需的生活感、空間感?

末了,回歸藝文環境的觀察。推出《壞情人》的響座劇場,應屬千禧年後高雄地區現代劇場的最新動態【2】,今後能夠在這個二十坪的黑盒子空間開創多少可能性,發出什麼樣的聲響,值得持續關注。

註釋

1、「響座劇場──在城市裡發出聲響的座標」,可參閱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zonetheatre/

2、筆者所知千禧年後高雄地區新成立的劇團有:白開水劇團(2011年成立)、表演家合作社劇團(2014年成立,團長張漢軒為2000年成立的台灣戲劇表演家劇團的資深工作夥伴)、大事件劇場劇團(2015年成立)、橄欖葉劇團(2015年推出首場《當陽光劃過》,團長張皓瑀為1998年成立的豆子劇團團長曾秀玲之子)。如有疏漏或錯誤者,有請指正。

《壞情人》

演出|響座劇場
時間|2020/03/14 16:30
地點|高雄市響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