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人們爵醒自由《Night for Jazz》
1月
13
2021
Night for Jazz(爵代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1次瀏覽

尹良豪(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在疫情的肆虐下,爵代舞蹈劇場特邀Rhythm Alley Collective爵士樂團,將爵士樂精神融合爵士舞元素,共同孕育出有別於爵代以往的作品,再次為爵士舞注入新的靈魂。《Night for Jazz》以爵士舞風為主體結合爵士樂Live Band方式呈現,觀眾彷彿置身於爵士Live Band Pub:爵士舞自由奔放的肢體語彙、迷幻抒情的藍調爵士音樂,帶給觀眾視聽上的雙重饗宴,希冀人們在疫情的束縛下,享受身心靈的覺醒並得到「自由」的呼吸。

爵士舞起源於非洲,但因黑奴制度的影響,而流行於美國並掀起一股風潮,伴隨著爵士樂的誕生而發展出一系列爵士舞種,在肢體詮釋上最大特色便是:熱情奔放、青春躍動、自由灑脫又充滿生命力。《Night for Jazz》此製作刻意放大爵士舞以「自由與生命力」為主體,將爵士樂(團)與New Jazz、Tap Dance、Hip-Hop等舞風做整合,並與不同物件碰撞、融合,試圖帶領觀眾回歸到最初的自由,抑或說,是疫情未爆發前的安逸自由?


Night for Jazz(爵代舞蹈劇場提供)


疫情爆發 人心慌慌

一開場,舞臺一片漆黑寂靜,舞者僅能循著微弱的光束在舞臺上演繹,象徵著人們在疫情爆發期間,足不出戶、閉門自保,恐慌之感不言而喻。舞者刻意拘泥的肢體語彙,恰巧與爵士舞的釋放特質相反,隱喻著人們恐懼僵硬的身軀,直到藉著光束的映入生命才開始有了曙光,但是否也因為臺灣引以為傲的防疫部署,而使人們開始鬆懈心存僥倖呢?

疫情趨緩之際 報復性社交

爵士樂聲響起,揭開人民被疫情悶壞的序幕,舞者隨著音樂開始甦醒肢體,一幕幕振奮人心的舞碼,回歸爵士舞的動作本質上應有的自由奔放,充滿動感的多元化節奏型舞蹈。此次一同以往爵代的作品,幾乎每支舞碼都有物件上的使用,凡舉從帽子、拐杖、椅子、長桌、酒杯等。個人認為:在舞者與物件上的關係,可以描寫得再親密些;物件使用數量的擷取亦可再思量其必要性,畢竟,若是欲以「自由」為此次製作的靈感延伸,過多的物件使用,難免有喧賓奪主之虞,加上現場爵士樂團豐富的器樂演奏,舞臺設計畫面上有些眼花撩亂,稍顯美中不足,試想,若是純以肢體的語彙,跳脫爵士舞依循著物件的呈現,純粹直白地舞出最原始的奔放,是否更能體現爵士舞風格自由的精神呢?

總體來說,舞者的表現皆在水準之上,與爵士樂團表演者的相互輝映,不難看出此次製作為喚起自由、拋開束縛的強烈意念,如在舞碼〈CANCER+I GOTCHA〉裡頭,舞者藉著肢體大量拉扯、縮放動作,將體內的束縛感釋放,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諷刺著男女之間權利自由的象徵。《Night for Jazz》在舞碼跟舞碼間的穿插透露著新意,當中除了當代爵士舞,更融合流行舞的元素、民俗技藝的翻滾、倒立技巧豐富爵士舞表現上的多向相貌,個人認為,其中以舞碼〈AONTHER DAY OF SUN〉的踢踏舞solo表演,在作品中特別彰顯出自由奔放的信念,雖不同於爵士舞體系,但舞者輕盈的姿態與爵士舞自由奔放的性質不謀而合,配合著現場器樂的演奏,踏出輕快且不拖泥帶水的節奏感,表演一氣呵成,可說是為此製作畫龍點睛。

後疫情時代 藝術升溫

落幕前,〈WHEN THE PARTY IS OVER〉由爵代舞蹈劇場的總監林志斌,獨自在漆黑舞臺上追逐光暈最後與舞者互相敬酒的橋段,個人認為,此畫面有著深刻的警惕,欲提醒著還能在疫情的籠罩下自由出入、活動,坐在劇場裡欣賞演出的我們,應該懂得知足惜福,在疫情尚未落幕前,我們都應負起責任,做好防疫工作,切勿有鬆懈僥倖之心態。

此次爵代舞蹈劇場跨界將當代舞蹈結合爵士樂團現場Live形式呈現,藉著舞蹈回歸體現自由的本質,如同說明著人生(Life)就像現場Live一樣無法重來,呼應人們應該享受每個當下,珍惜每次呼吸的「自由」。

《Night for Jazz》

演出|爵代舞蹈劇場、Rhythm Alley Collective爵士樂團
時間|2020/12/19 19:30
地點|台北 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