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單的形式中觀想藝術的生成原理《極地少年—吉希》
1月
21
2021
極地少年─吉希(多元藝術創作暨教育發展協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4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一群人圍成圈,熊熊的篝火在圈內燃燒,也許有故事、有舞蹈、有歌吟、有歡宴飲酒、有特殊的儀式進行著,這些情境在戲劇人類學的視域裡,都是表演,也是文化的成形與累積。當我們再從這原始素樸的表演型態中去觀察,不難發現形式的簡單,卻能含蘊強烈的能量與感染力。

回歸形式的簡單,卻能含蘊強烈的能量與感染力,也是當代歐美兒童劇場的主流,那彷彿是聆聽來自遙遠且古老的召喚,向著原始儀式、直觀詩性之中去挖掘創作的礦源,奔放的想像由此而生,至善美感由此興發。近來台灣兒童劇場的創作,有些創作者與劇團也逐漸跟上這股思潮,精神上的返璞歸真,越能心領神會而在形式上道法自然,打破低幼可愛化、綜藝化的單一兒童劇模樣,藝術的境界更有靈韵。

極地少年─吉希(多元藝術創作暨教育發展協會提供)

DotGo劇團《極地少年吉希》首次演出於2018年的DotGo兒童藝術節,經過兩年的沉澱再細琢重現,就戲的情節來說沒有修改太多,十分簡明不複雜,簡言之就是極地少年吉希曾是部落長老的父親過世不在之後,家裡失去榮寵地位不再被關照,連分食獵物都被排擠,於是吉希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冒險打獵,但族裡的大人不相信他的能力,跟蹤之後才發現了吉希能順利且輕易獵熊的秘密。單一的故事線,沒有旁枝末節牽絆,也沒有太迂迴跌宕的冒險與衝突事件,就是一鼓作氣地直達祕密被揭露,使人看見吉希的勇氣與智慧。不過,長老擔憂吉希是有魔法蠱惑,乃命族人跟蹤吉希想探知他打獵的祕密,此過程安排互動,邀請現場小朋友成為族人一起同行,這個互動設計依戲的情境來說是適宜的,但演員與小朋友的問答及帶領發現祕密的節奏,如能拿捏更俐落不拖沓,整齣戲會更有快狠準的快感,故事內在的激情也會更迅速爆發。

吉希面對族人詢問秘密,非但毫無掩飾,反而大方分享,甚至把獵到的熊肉與族人共享,其心中的大愛,超越了他的年齡心智與胸襟,對照之下,長老與其他族人反倒有些愚昧小氣了。然而,這齣戲編導並無意去製造對立或紛爭,也沒將長老與族人的角色直接二分成壞人,只是透過在極地求生基本的飲食需求滿足中,去凸顯人性的自私或慷慨,最後證明愈是慷慨的人愈是有福之人。

為了呈現冰原極地的酷寒荒涼,這齣戲的舞台布景採取了極簡的裝置,幾片可移動如帆船的白色布景,有時像冰山,但組合起來又可以像圓形冰屋。沒有其他綴物的充塞,空曠可以引發諸多想像。四個演員既是說書人,又同時身兼幾個角色,但角色的出入替換並未紊亂,反而一直保有著舒緩有致的說書韻味。很多時候,當說書人述說完故事台詞並未下場,還是坐在場上旁觀,看著故事被立體演繹出來。那種看似旁觀卻又介入故事,也成為被觀看的一部分,構造了這齣戲的骨幹。

而這齣戲在音樂、樂器、舞蹈和服裝上的用心,都努力創造契合極地原住民特色,例如取材自然的木枝繫上弦而成的樂器,造型如弓也經過考究。雄渾沉厚,富有原始氣息的歌舞,加上創造出來的原住民族呼和動作,形成一齣充滿儀式性的兒童劇,召喚著觀者共融共感。

《極地少年—吉希》

演出|DotGo劇團
時間|2021/1/10 14: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