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文化饗宴?或是成為一片風景?《老戲院戀歌》
10月
20
2021
老戲院戀歌(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2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台南市文化局每年都會舉辦「藝術進區」活動,針對文化資源較為不足的行政區域,固定提供表演相關活動,希望能為當地民眾帶來不一樣的文化刺激。後壁區是紀錄片《無米樂》的主要拍攝場景,另外加上近年電視劇《俗女養成記》也在此地進行拍攝,後壁區內菁埔老街於是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只是離開這些後壁區的觀光景點,主要以稻米、蘭花為農作產品的後壁區,1981年起從內政部各鄉鎮市區人口數的報表觀察,每年的人口數逐年下降,後壁區的社會結構呈現負成長狀態。彼時的後壁區並非像現在這樣,由於它曾經有過得以承載金紫戲院營運的人口數量及消費能力,因此當演出前由雞屎藤舞蹈劇場(以下簡稱雞屎藤)行政總監陳慧勻向觀眾詢問兩個問題「大家知道新劇嗎?」、「有人去過劇院看戲嗎?」作為開場白,反而是年齡較大的長者們,紛紛舉手曾有過在劇院看戲的經驗。由於該日在戶外進行演出,演出場地無法像劇場內有個燈光漸暗的動作,藉此暗示觀眾演出即將開始,於是陳慧勻請觀眾們閉上眼睛,一場帶領觀眾了解日治後期至六零年代的台灣新劇歷史演出即將開始。

《老戲院戀歌》主要講述的內容是日治後期至戰後初期,以林清文這位作家的新劇創作及實際參與新劇演出歷程,讓觀眾理解一代劇人們發展新型態戲劇的熱情及時代的趣味轉變,他們為此做過的掙扎。談及一段鮮明歷史斷代或個人事蹟的演出,每個觀眾都會對那個時代或個人事蹟有各自的理解及投射,縱使完全的把場景細節盡力呈現,也很難得到每個觀眾的信服,尤其內容涵括的歷史幅度,是從日治時期的1930年代至戰後戒嚴時期的台灣生活。

於是雞屎藤運用她們常年培養舞者的優勢,利用一段段的舞蹈表現,把這段歷史中有關的史實,例如日治時期劇團負責人一面要為了票房,一面為了日本政府的緝查,於是衍生的戲劇演出,或是香豔刺激,無法闔家觀賞的牛肉場歌舞秀,藉由舞者們的舞蹈表現,讓觀眾對各自的歷史見解保持想像空間。另一方面,闡述《老戲院戀歌》重要敘事線:林清文的新劇實踐,則是透過導演訪談林佛兒(林清文的兒子)的錄音,或是導演採訪當時新劇演員們對於新劇內容的回憶,讓聲音成為建構歷史的重要介質。

2019年雞屎藤曾經在台南鹽水的永成戲院上演過《老戲院戀歌》。不同於當時在室內的演出環境,該日於室外的演出空間,由於無固定的音場空間,加上聲音是這個演出的重要物件,很多時候筆者努力聽取錄音要傳達的訊息,反而很難跟上視覺的演出內容。

撇除演出場地的技術限制,筆者認為雞屎藤對於台南人文事蹟或台灣鄉野奇談都抱持高度的好奇心,並且想把這些知識盡力的讓觀眾知道。以此部《老戲院戀歌》來說,創作團隊幾乎是把台灣新劇史以兩小時的演出時間向觀眾展示,同時這個斷代的戲劇史並非似真空般的橫空出世,於是雞屎藤也從這段新劇歷史,輻散出台灣新劇劇目與中國話劇劇目的互動、新劇劇作家林清文帶動的武俠戲類型潮流、介紹戰後新劇風光流行及各劇團「偷戲」的過程,甚至是在電視、電影強勢媒體成為台灣民眾主要休閒媒材時,這些新劇劇團做出的妥協辦法。以上這些《老戲院戀歌》所涵括的新劇史內容,觀眾有時需要從角色間的對話得知,有時需要從錄音間的談話理解,有時則是從演員高舉的示意牌理解內容。這樣的台灣戲劇史知識被雞屎藤創作團隊,轉化並分散在演出各個部分,縱使是像筆者修習台灣劇場相關知識的人來說,也很難把創作團隊的每個演出運思全數掌握。以坐在筆者座位附近的全家觀眾對話為例,大約是就讀國小的小朋友們,一直問父母親這些關於新劇的內容為何?父母親也只能請小朋友們要有耐心,後面的劇情可能就會有解答。

相對於室內的演出,戶外演出由於還有其他光源,因此相當容易見到觀眾的反應。雖然觀眾的反應屬於個人行為,但是這場《老戲院戀歌》的觀眾,對於劇情反應,幾乎同步展現鮮明的對比。每逢劇情進展到新劇史的段落,觀眾都相當安靜。另一方面當劇情進展到演員拿出新劇劇目的告示牌時,許多觀眾都會趕緊複誦牌面上的劇目名,或是雞屎藤的舞者開始舞蹈時,爸媽就會叮嚀小孩們:趕快坐好,演員開始跳舞了。儘管筆者認為多數的觀眾,對於新劇內容可能不甚理解,但是筆者環視欣賞演出的觀眾們,大家也不願意輕易放棄不同於歌仔戲類型的欣賞機會。

老戲院戀歌(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至於整場演出內容與觀眾最有反應的段落,應該是在《老戲院戀歌》劇末。劇中的新劇劇團準備搭著貨車再到下一個演出場地演出前,團長召集劇團的大家,跟大家說此次演出後,劇團正式解散。於是劇中的劇團人員紛紛搭上貨車,準備離開此地。此時,小朋友們不斷地問家長們:他們(演員)真的會離開嗎?或是爸媽提醒小朋友們,演員即將離開了。隨著眾演員一一踩上貨車載物貨板,大家的疑問逐漸被證實,許多觀眾紛紛舉起手與演員們揮手,演出至此結束。隔一小段時間,這台貨車再次載著這群演員回到舞台向觀眾謝幕,當貨車行至觀眾座位附近,觀眾們仍舊相當開心與演員們再次揮手互動。縱使前面大段的劇情很多觀眾無法全部的理解,但是藉由這樣簡單的舞台設計,應該能為前來欣賞演出的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文化刺激。

在有限的場館資源及各個劇團要考量實際的營運成本,像後壁區這類鄉鎮,除了酬神賽會外台戲演出觀賞機會外,民眾很少會有接觸其他類藝文活動的機會,甚至酬神賽會的演出類型,都以歌仔戲或布袋戲為主要類型。在就業及人口組成的前提下,雞屎藤還是選擇一個與當地民眾生活較無關聯的演出內容。筆者認為這樣的文化刺激值得雞屎藤大力繼續發展,並且希望透過政府文化相關部門做出更多的資源整合,讓文化資源活動平實的走進各個地方,這樣才有可能讓民眾有更多的觀賞能力,欣賞不同的表演體裁。

《老戲院戀歌》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1/10/02 18:00
地點|台南後壁泰安宮停車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