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正義‧追求真相《波麗士灰闌記》
8月
06
2013
波麗士灰闌記(奇巧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14次瀏覽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就在同一天晚上,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起的「萬人白T凱道送仲丘」活動,超過25萬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追討洪仲丘死亡真相。相隔幾條街外,在燠熱的夜空下,台北市警察局前的中山堂廣場,《波麗士灰闌記》的首演用不同的形式,唱著不同的歌曲,卻訴求著同樣的命題:正義的實踐。

在傳統戲曲中,結局的沈冤必然昭雪,主角不是認回髮妻、就是考上狀元,混亂與矛盾被排除,讓社會依照既有的秩序,繼續滾動。然而時至今日,我們面對的是更大的問題:如果最大的惡,來自社會的既有機制,那麼戲劇將如何回應?

奇巧劇團不負台北藝術節開幕演出的重託,從形式到內容,都為這個時代做了最佳見證。打出「搖滾新戲曲」的招牌,糅歌仔戲、豫劇、流行樂於一爐,戲裡戲外兩條故事線古今並行交錯:一個是布萊希特筆下、戰亂流離的悲慘世界,一個是我們眼前天天上演的、推理奇情的戲劇人生。編導劉建幗較前行的歌仔戲改革者勝出之處,就是她不僅在戲劇表演上玩耍現代趣味、或是翻轉某些題材的詮釋觀點,更為戲劇注入具有現實感的現代意識,讓歌仔戲真正成為當代台灣最有代表性的劇種。

在去年台北藝術節,劉建幗為一心戲劇團編寫的《Mackie踹共沒?》當中,她就已初度改編布萊希特;或許是深受布氏「三溫暖」式戲劇處理的啟發,她大玩多線敘事和後設趣味,卻有點易放難收。《波麗士灰闌記》顯然更為得心應手──先把《高加索灰闌記》變成戲中戲,為劇種的融合、角色的輪串,找到合理藉口,也可重點式處理劇情,留下篇幅發展現實段落;同時,又用劇團命案的追查推演,讓菜鳥警察重演死去的「阿洪」事蹟。最後劇中的流氓法官斷案,把孩子判給真心呵護的養母,實踐了真正的公義;對照現實中,有權有勢的刑警隊長卻繼續作奸犯科、逍遙法外,而揭穿真相的菜鳥警察,卻躺在阿洪的死亡人形上,象徵正義已死,「真相」已成為另一個犧牲者。一方面大膽地讓結局沈入黑暗當中,《波麗士灰闌記》拒絕用大團圓消解問題,真是比布萊希特還布萊希特;另一方面,灰暗的劇情結尾搭配的卻是速度感十足的奔放音樂,鼓舞觀眾在劇終後起身行動,形式與內容的劇烈反差,高明地激盪出熱血沸騰的情感效應。

全劇在表演上火花四射。王海玲的唱腔仍然盪氣迴腸,不管是苦命女子攜小孩過橋的身段、或是扮演流氓法官的喜劇神情,都是全場最大亮點。她的兩個女兒,劉建華跋扈自滿的刑警隊長、和劉建幗耿直憨厚的菜鳥警察,渾身解數盡出,越到後段,越見精彩緊湊。其他甘草演員,也發揮得恰如其份。可惜戲劇出身的管罄,與這些瀟灑自在的演員比起來,顯得拘謹了。而眾人開場的歌舞略嫌混亂,彷彿還在暖身;某些段落結束得倉促,缺乏音樂幫襯,似乎都是新創作品不夠周延之處。然而整體而言,不同語言、不同曲風在以現代樂器為主的樂團統合之下,顯得渾然天成,毫無扞格,簡直不可思議地令人激賞。

台北藝術節邀約奇巧劇團之時,洪案尚未發生。然而創作過程中對時代現況巧妙的吸納消化,援引社會上普遍蘊蓄的情感,讓《波麗士灰闌記》終於迸射出更大的力量,成為這個時代的深刻印記。

《波麗士灰闌記》

演出|奇巧劇團
時間|2013/08/0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戶外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位演出者不論輩分資歷,不只要在原有根柢上展現專業,還得招架陌生新領域的挑戰。豫劇與歌仔戲同屬地方戲曲,有著相同生猛的自在與包容;不同劇種以迥異的語言音樂同台飆唱,竟然沒有太大的牴牾,確實是意外地驚喜。(劉美芳)
8月
07
2013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