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除本位,多元混融《波麗士灰闌記》
8月
07
2013
波麗士灰闌記(奇巧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6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21世紀新興媒材不斷湧生的當下,台灣戲曲界面對日趨小眾的現實,總有著不得不變的焦慮;若不及早抬腳邁步超越固有框限,恐終難逃覆滅的危機。在以求新為職志的巨流中,「跨界」、「跨文化」、「跨性別」的編創風潮又成了窠臼束縛,而奇巧劇團不只不隨浪逐波,還能躍身高處開展新的可能。

奇巧劇團團名雖是來自劉建華、劉建幗兩姐妹的小名,「奇巧」精神恰恰是劇團風格的最佳寫照。務「奇」求「巧」:在傳統中翻變出奇,巧妙融合新舊古今。先不細究整體的演出表現,只見夏日近晚的中山堂廣場上,早早搭就的戲台牌樓前貼著一張張打賞的紅紙,貌似極為傳統戲曲粉絲支持形式,竟是網路上「貼賞金‧讚出來」的讚聲募款活動。為免蹈襲舊日中斷演出致謝的陋習,贊助採事先線上作為的方式進行,讓年輕的戲友得以感受傳統迷哥迷姐捧角的瘋狂,劇團也能得到實質的金錢挹注。以現代人習慣的網路行為勾串傳統的習俗精神,既奇且巧,相信演出必然也能不落陳俗套式。

2013台北藝術節的策展主軸是:「發現冒險新視界」,開幕演出的作品當然得為表率。演出人員出身歌仔戲、豫劇、兒童戲劇、搖滾音樂……,兼容並蓄,不分主從,打造出一齣無法以制式劇種分類的「搖滾新戲曲」。每一位演出者不論輩分資歷,不只要在原有根柢上展現專業,還得招架陌生新領域的挑戰。豫劇與歌仔戲同屬地方戲曲,有著相同生猛的自在與包容;不同劇種以迥異的語言音樂同台飆唱,竟然沒有太大的牴牾,確實是意外地驚喜。

導演刻意以「戲中戲」的方式劃分兩條敘述主軸,避免新舊混融可能的尷尬,演員也能依需要呈展現代舞蹈或傳統身段。演出雖在傳統外台戲棚上進行,台上並非全然的空無:台上跑馬的LED燈為觀眾建立清楚的時間脈絡,大的反射鏡除了在實務上能照映觀眾看不清楚地板狀貌,也能適時透視原本不該被看見的後台真實,更深具形貌之外的象徵意涵。

劇名《波麗士灰闌[1]記》融合了古今中外,「波麗士」是英文警察police的諧音,拜偶像劇所賜的觀眾對語詞內涵並不陌生;而來自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的「灰闌記」三字,卻又堅決秉持舊有的文字本色。沉重無奈的社會現實,迫使藝術工作者無法隱身漠視。劇本改編自布萊希特發想於元雜劇的《高加索灰闌記》,而元雜劇《灰闌記》又源自聖經所羅門王的爭子斷案。出入中西層層翻轉的改譯,不願冷漠無視的堅持與追索,在台灣新公民運動怒湧翻騰的此時此刻益發珍貴。

戲近終了,編導的焦慮滿溢,台上激昂控訴、積極鼓舞,台下觀眾手上的小燈齊亮,滲入戲外現實的無力與憤怒,與凱道上的手機燈光形成奇特的呼應。雖然編導教化的心情可能稍嫌急切,詞文也不免過於直白;在群情共昂的此刻,也無庸多在意了!


[1] 灰闌,石灰畫的圈;「闌」通「欄」。

《波麗士灰闌記》

演出|奇巧劇團
時間|2013/08/03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方面大膽地讓結局沈入黑暗當中,《波麗士灰闌記》拒絕用大團圓消解問題,真是比布萊希特還布萊希特;另一方面,灰暗的劇情結尾搭配的卻是速度感十足的奔放音樂,鼓舞觀眾在劇終後起身行動,高明地激盪出熱血沸騰的情感效應。(鴻鴻)
8月
06
2013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