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除本位,多元混融《波麗士灰闌記》
8月
07
2013
波麗士灰闌記(奇巧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0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21世紀新興媒材不斷湧生的當下,台灣戲曲界面對日趨小眾的現實,總有著不得不變的焦慮;若不及早抬腳邁步超越固有框限,恐終難逃覆滅的危機。在以求新為職志的巨流中,「跨界」、「跨文化」、「跨性別」的編創風潮又成了窠臼束縛,而奇巧劇團不只不隨浪逐波,還能躍身高處開展新的可能。

奇巧劇團團名雖是來自劉建華、劉建幗兩姐妹的小名,「奇巧」精神恰恰是劇團風格的最佳寫照。務「奇」求「巧」:在傳統中翻變出奇,巧妙融合新舊古今。先不細究整體的演出表現,只見夏日近晚的中山堂廣場上,早早搭就的戲台牌樓前貼著一張張打賞的紅紙,貌似極為傳統戲曲粉絲支持形式,竟是網路上「貼賞金‧讚出來」的讚聲募款活動。為免蹈襲舊日中斷演出致謝的陋習,贊助採事先線上作為的方式進行,讓年輕的戲友得以感受傳統迷哥迷姐捧角的瘋狂,劇團也能得到實質的金錢挹注。以現代人習慣的網路行為勾串傳統的習俗精神,既奇且巧,相信演出必然也能不落陳俗套式。

2013台北藝術節的策展主軸是:「發現冒險新視界」,開幕演出的作品當然得為表率。演出人員出身歌仔戲、豫劇、兒童戲劇、搖滾音樂……,兼容並蓄,不分主從,打造出一齣無法以制式劇種分類的「搖滾新戲曲」。每一位演出者不論輩分資歷,不只要在原有根柢上展現專業,還得招架陌生新領域的挑戰。豫劇與歌仔戲同屬地方戲曲,有著相同生猛的自在與包容;不同劇種以迥異的語言音樂同台飆唱,竟然沒有太大的牴牾,確實是意外地驚喜。

導演刻意以「戲中戲」的方式劃分兩條敘述主軸,避免新舊混融可能的尷尬,演員也能依需要呈展現代舞蹈或傳統身段。演出雖在傳統外台戲棚上進行,台上並非全然的空無:台上跑馬的LED燈為觀眾建立清楚的時間脈絡,大的反射鏡除了在實務上能照映觀眾看不清楚地板狀貌,也能適時透視原本不該被看見的後台真實,更深具形貌之外的象徵意涵。

劇名《波麗士灰闌[1]記》融合了古今中外,「波麗士」是英文警察police的諧音,拜偶像劇所賜的觀眾對語詞內涵並不陌生;而來自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的「灰闌記」三字,卻又堅決秉持舊有的文字本色。沉重無奈的社會現實,迫使藝術工作者無法隱身漠視。劇本改編自布萊希特發想於元雜劇的《高加索灰闌記》,而元雜劇《灰闌記》又源自聖經所羅門王的爭子斷案。出入中西層層翻轉的改譯,不願冷漠無視的堅持與追索,在台灣新公民運動怒湧翻騰的此時此刻益發珍貴。

戲近終了,編導的焦慮滿溢,台上激昂控訴、積極鼓舞,台下觀眾手上的小燈齊亮,滲入戲外現實的無力與憤怒,與凱道上的手機燈光形成奇特的呼應。雖然編導教化的心情可能稍嫌急切,詞文也不免過於直白;在群情共昂的此刻,也無庸多在意了!


[1] 灰闌,石灰畫的圈;「闌」通「欄」。

《波麗士灰闌記》

演出|奇巧劇團
時間|2013/08/03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方面大膽地讓結局沈入黑暗當中,《波麗士灰闌記》拒絕用大團圓消解問題,真是比布萊希特還布萊希特;另一方面,灰暗的劇情結尾搭配的卻是速度感十足的奔放音樂,鼓舞觀眾在劇終後起身行動,高明地激盪出熱血沸騰的情感效應。(鴻鴻)
8月
06
2013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