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的太陽花——《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3月
28
2022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6次瀏覽

陳正熙(駐站評論人 )


回到「群賢樓」

以立法院為中心的棋盤區域,雖然位在這個城市的權力中心範圍之內,週末夜晚,卻是人車稀疏、幽暗靜寂。從「群賢樓」前開始,隨著手機 app 的引導,走在濟南路、鎮江街、青島東路、中山南路、忠孝東路上,聽著化名林菸的「太陽花學運」(「318學運/公民運動」)參與者的聲音,敘述他身為內部工作人員(負責物資管理)的經驗與感受,和現場聲音的歷史紀錄,模擬感受當年運動期間的移動與停駐、參與和旁觀、興奮與失落。從當下的立足點回顧那二十多天的激情狂飆、對峙衝突,最後在林菸不時因哽咽而斷裂停頓,充滿悔恨、甚至怒氣的告白中,回到「群賢樓」前,結束本劇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的漫遊。

我,當年始終冷靜(冷漠?)地旁觀運動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在八年後的此時,「參與」了運動?

本劇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是2021年《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的最新演出版本,兩個版本的主要內容相同,差別在於結尾:2021年版本結束於當年的現場聲音紀錄,2022年版本則結束在主人翁林菸的最新一段訪談,他在訪談中描述了目前的生活現況,和當下對那段經歷的心情感受。

林菸的告白,不只回應了前一版本聽/觀眾對主人翁現況的關切,其實也更有效地凸顯出「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的經驗,可以如何影響我們對那一個巨大的社會事件的了解,乃至於對其後效應的理解與評論。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少年的失落

2014年的運動,可以說是2016年政權轉移的先聲,亦是所謂「本土政權」的正當性,和當前兩岸關係主宰觀點的基礎,從「反服貿」的特定議題關注,到全面性的「反中」氛圍,似乎也是合乎邏輯的發展。從這個角度思考,因立法院的程序正義問題而起的社會運動,本質上,或許更像是政治敵對勢力的對決,重點不在引火的「兩岸服貿協議」立法爭議,而在於不見政黨身影的政黨競爭。參與運動的學生與社會團體成員,無論其政治意識型態或政黨認同傾向,身處在越來越尖銳的對立態勢中,面對越來越強烈的、順利解決爭議的壓力下,個人理念、辯證思考,還能有多少真實意涵,我無法否定,但確實有些疑慮。

少年林菸參與運動的經驗,和他之後感受到的失落與絕望(或醒悟?),也因此有了真切的和普遍的現實意義。

在他的回顧、敘述裡,幾乎沒有任何與運動主軸及相關議題(反服貿、立法程序、兩岸經貿)的敘述,也不曾針對他加入運動的思想基礎或行為動機,提供任何線索或提示;他從未對任何政治性議題表達明確態度或看法,而只有對運動當中,直接或間接相關人士的直觀感受和批評。在訪談中,雖然不時觸及社會運動中的個人欲望、人際互動、和政治操弄的威脅,但都只是點到為止,不曾深入探究,更甭論對運動全體的思考與評價。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本劇場提供/攝影迷季)

整體言之,整個演出內容就是個人的、瑣碎的、直覺的、情緒的、沒有思想脈絡的「漫談」,作為社會運動的歷史研究的一手史料,價值可能有限,但在戲劇呈現的框架中,特別是加上最後一段充滿個人情緒的訪談,竟有了某種重要的「祛魅」的意義:運動當中那真實而瑣碎的諸多細節(有沒有 FIN 以外的其他運動飲料),無關宏旨但真實的欲望(組長的名分與權力),和莫名所以的矛盾衝突(二樓與一樓之爭),是多數評述(無論正反)未曾揭露,或未曾認真看待的面向,而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的少年(在他被送到醫院的那段時間裡,運動領導階層作成退場的決策),他的所作所為的「瑣碎」與「無謂」,會不會就是運動本身的「瑣碎」與「無謂」?更重要的,林菸最後的破滅與悔恨,是否更對照出運動之後的政治現實演變,也就是這段「共同記憶」如何被綁架、濫用、私有化的過程,如何令人失望?

當然,這樣的體悟,並不必然會導向創作者所期待,對這段歷史記憶的「再書寫」、「再創造」,在當代的社會情境中,如《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2022》這樣的演出型態,會不會很快地就被淹沒在各種推陳出新的「漫遊」或「沈浸」體驗中,或者迷失在去脈絡化的個人主觀偏見裡?我們在耳機中聽到的,會不會其實是我們自己所思所想的回聲?我們以為自己了解社會運動的本質,會不會還是無法擺脫在狂熱與犬儒之間反覆擺盪的命運?

因此,站在夜深人靜的「群賢樓」前,想像當年對峙的雙方如何觀看彼此,如何面對自己心中的義憤情緒時,我理解到:真正的同志與對手,其實都是我們自己。

《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 2022》

演出|本劇場
時間|2022/03/17
地點|立法院周圍街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