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穿梭樂音景觀的紅高蹺——《踩高蹺的人》
7月
25
2022
踩高蹺的人(身聲劇場提供/攝影 位元創意張筱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7次瀏覽

蔡孟凱


改編自法國插畫作家Eric Puybaret所創作的繪本【1】,身聲劇場新作《踩高蹺的人》自2020年便開始籌備改編,卻因為新冠疫情衝擊和創始人吳忠良的意外猝逝,延宕至今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才與觀眾見面。


高高低低演樂舞

《踩高蹺的人》場景建構在一個色彩繽紛的水上之國,不願弄濕雙腳的居民在高矮色澤不一的高蹺上生活、玩樂,其中有一位居民踩著全國最高的紅色高蹺「紅高高」。《踩高蹺的人》便敘述紅高高與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如何在冬日裡拯救節日的故事。

來自墨西哥的樂手Ivan Alberto Flore以結合撥弦形制和鍵盤構造的日本當代樂器中山琴【2】,奏出富含中歐風格的熱鬧旋律,為《踩高蹺的人》拉開序幕。《踩高蹺的人》延續了身聲劇場多年來一以貫之,「演、樂、舞合一」的核心精神,以音樂演奏取代部份的肢體表現和戲劇表演,藉樂器的演奏動作和音色天生自有的質地,烘托演員的情緒和場景的氛圍。四位腳踏實地(字面意義)、兼任說書者的樂手,和四位衣著華麗、腳踩高蹺的水上居民,再加上一個全無對白、高入天際只看得到雙腳的主角紅高高。《踩高蹺的人》以單純明朗的視覺區隔,簡單卻有效的拉出了故事裡外、不同的敘述層次。即便畫面繁複紛雜、聲響此起彼落,觀眾仍可以清晰辨別出不同水平面上的表演者,當下所在的敘事位置。而各種來自東南亞、歐洲、中南美洲的音樂風格彼此交織,更猶如無形的景片隨劇情演進抽換,在聽覺上編織出水上之國的各種場景和事件。


踩高蹺的人(身聲劇場提供/攝影 位元創意張筱翎)


演奏、肢體、操偶共築水上之國

一個十分有趣的小細節是,四位唱作俱佳的樂手中,僅有墨西哥籍的Ivan全劇沒有一句台詞。而這位全場沉默、個頭還是四人中最小的音樂家,正好也穿著一雙醒目的大紅鞋,在樂手們一派以黑白灰為主的服裝色調中,顯得十分突兀。Ivan在全劇中迅捷又熟稔的操弄著來自各種不同文化社會的彈撥、管樂、和打擊樂器,讓世界民族的音樂和聲響不斷牽動著舞台上的聽覺景觀,彷若他便是樂手中的紅高高,以豐沛的能量默默帶領全劇向前運轉。

在故事的尾段,在樂手劉婉君手中,失去高蹺、化為偶的角色紅高高首次以全貌登場。原本一直以紅色高蹺借以代形的紅高高,才從此「掉」進了實像,真正出現在觀眾面前。紅高高為節日做出了犧牲、紅高高為節日從天際落到地面,但紅高高並沒有成為英雄,從水上居民的口中我們可以知道,他仍然格格不入、仍然在自己的世界悠然自得。這或許是《踩高蹺的人》最彌足珍貴的一課:英雄未必會在眾人簇擁下登上社會的殿堂,他的犧牲或奉獻會留下,但他自身可以被記得也可以被忘掉。即便紅高高為了水上之國放棄了自己最與眾不同的那一部份,「紅高高就是紅高高」,他仍一如既往地獨特又平凡。


踩高蹺的人(身聲劇場提供/攝影 位元創意張筱翎)

身聲劇場以豐富的表現手法建立獨特的創作語彙,藝術家們每每又是演奏、又是操偶,除了跳舞演戲偶爾還得來上一段雜耍或特技。每一部作品都納入了繁複的藝術形式,看來卻總是渾然天成、猶如一體。《踩高蹺的人》在疫情的陰影籠罩下遭遇人事變故,即便近年創作多是出自核心成員如張偉來、莊惠勻、劉佩芬等人之手,但作為領導者二十餘年的吳忠良意外驟逝,傷痛之外更是巨大的衝擊。踩上高蹺、俯身重整,歷經團員耕耘和時間打磨,《踩高蹺的人》仍然綻放出身聲劇場樂音繽紛、底蘊雋永的獨特魅力和潛心關懷。演樂舞聲響不歇,斯人已遠,卻也沒離開過。

註解:

1、艾力克.布伊巴黑(Eric Puybaret),武忠森譯(2010)。《紅高蹺》(Les échasses rouges)。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可參見維基百科條目:大正琴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A4%A7%E6%AD%A3%E7%90%B4

《踩高蹺的人》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22/07/17 11: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偉來將我們拉進圓形世界:「你們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嗎?是從外面看見的大大球體⋯⋯」球裡似乎有一池水,高蹺踩上室內舞台,我們一同溜進水上之城。(洪紫鳳)
8月
05
2022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