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情」聲色:「孤島情懷」的追憶與不吝放逐《SMAP×SMAP》
9月
09
2013
SMAP X SMAP(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0次瀏覽
楊純華(特約評論人)

首先不得不說,《SMAP×SMAP》當中是否出現了「孤島情懷」這樣的定性基調,也是一個需要被認真商榷的問題。但接下來的這篇文章,鑒於寫作者本人的生長環境與文化背景(來自中國的廣東,同樣從小濡染90年代香港日本流行文化的青年),可能無法針對這個詞彙談的更多,只是憑借一種相當程度上的直覺把握,現在在這裡把「孤島情懷」提出來,看是不是這齣戲當中,有可能四處埋伏著這樣一股潛流?並且假設有的話,也誠摯期待更多的有識之士來針對這個話題做一番相關的探討,好讓這齣被王嘉明導演魔鬼剪刀手拼貼出來的90年代臺灣流行文化「鏡像」舞臺劇的另一面(?)得以浮出水面,讓外來的好奇者得以解惑(並獲取智性上的愉悅)。

與柔情綿密的舞臺流動聲線、演員動靜合宜能歌善舞的狀態切換所帶來的流暢節奏相比,節目冊的設計反而是含蓄隱忍的。(不僅在於表現形式上是視聽呈現與文字編織對於訊息的攜帶與處理的差異,更多的是批判意識對於理性、冷硬感的文字而言,更容易從中透露出主創者的意圖。)王嘉明導演對劇場的解釋是,一種「選擇」,「選擇在這年代已漸稀有的手工業質感,或許有自我封閉的危險,或許也不過是逃避反抗的浪漫藉口,但至少,我們的相遇與錯身實在是幸運極了。」這大概不知道爲什麽,我認為可以作為理解《SMAP×SMAP》這整齣戲的一種基調(bassline)。

在一首曲子中,bass往往是靈魂。所以這篇文章能做的,就是來分析這齣戲對於所有人而言共有的、這屬於靈魂上可感的一部份,並不限時代、地域、政治與文化背景。寫到這裡,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可以接著討論下去。因為實際情況是這樣:惟其理解了這一前提,我們才大概可以知道,爲什麽導演對於90年代純愛日劇的經典片段、香港電影文化的一些代表性符號等等,會如此的著迷與執著,甚至不惜以形變、嘲諷和戲謔的方式來反覆咀嚼,以至重塑它們。

可能是因為,這些經典的鏡頭是那樣可玩可賞,在即便知道了這是某種「政——商——科技全球結構」(導演語)下的文化產物之後,知道了這可能是普遍浸淫于90年代港日流行文化的臺灣社會應該自省的「迷局」之後,依然忍不住要對這些「義無反顧的浪漫」(那更多的是一種勇氣,而不是別的其他)津津樂道,反覆言說。換言之,某種程度上,這些被導演一再咀嚼的「小確幸」,確實如同這片土地上常有的那些來去自如的颱風般——忍不住要這樣修辭——有時的確瑣碎惱人,甚至「遮蔽」了島人的世界性視野與關懷。卻因為這些普遍性的「柔軟」,確實在那樣一個時代造就過許多情懷上的騷動與不安,尤其是附加了如此之多的經典音樂元素一起捆綁之後,便更能隨著歲月的逝去一直停留在人們心頭。所以說,或許90年代舶來的港日流行文化本身對片土地而言的確就是一場心靈上的「颱風」、智性上的「遮蔽」,毫不亞於一場真實意義上的入侵與災難,卻也因為它們曾經深切打動過人們心房,以至眼下終於功成身退成一種集體追憶(更是輕易便能引發座下觀眾陷入集體狂歡,如劇中灌籃高手音樂掀起全場第一個小高潮)而使人們不忍割捨、不忍作政經意義上的批判,甚或為此留連不已、任集體精神放逐,大約是一種具備清醒批判能力而與此同時又無法抗拒柔軟的弔詭?

而其他諸如導演手法上拼貼剪裁之巧慧,日語、臺語與廣東話言語切換的流暢自在與幽默狡黠,還有技藝高超的演員們對這場大型的cosplay真人秀遊刃有餘惟妙惟肖的模仿,都是此劇說不完的亮點,要說起來恐怕就會需要另外的篇章了。但不得不提此劇對於聲音的處理。王嘉明導演曾經在某些場合(例如高校的劇本創作課)提起過,聲音是他考量劇場創作的第一要素,沒有聲音,他無法想像整個舞臺的質感(大致意思)。這種對聲音質感的追求,除了體現在音樂素材的選取上,也在於能夠精準把握每種特定音樂的獨門質感。在這齣戲中就有不少這樣的片段,導演常常能夠將他對音樂的品位具象化,並往往可以做到視覺畫面上、動態韻律上與音樂素材相去之八九不離十,總而言之,質感上讓你覺得,這就對了,除了這樣的處理方式,好像也別無他法。例如劇中那段王家衛電影人物的再現,就配合了《阿飛正傳》那段經典配樂「Perfidia」的絃樂對位,把音樂上那種類似「賦格」的追逐遊戲變換成臺上似是而非的王家衛人物風景,在舉手投足之間,透過肢體遊動的曖昧重組,寫下一記精彩的詮釋。

所以說起來,《SMAP×SMAP》如果是一齣音樂劇也著實不為過,並且這絕對是一種藝術水準上的恭維而非體裁風格上的貶抑。

《SMAP×SMAP》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3/09/07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是九0年代的什麼特質,致使在不過十年之後,已成為同七0、八0年代,被置放在同一時間刻度(2010-1013年)上、欲望記憶╱遺忘的對象?我相信這齣作品得以超越自身形式能引起的偌大共感也正是在此。(李時雍)
9月
13
2013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