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後的圓滿《天堂邊緣》
9月
30
2013
天堂邊緣(天作之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4次瀏覽
陳志豪(國立中正大學學生)

音樂劇《天堂邊緣》九年後的重製,原屬於天作之合劇場的創團之作。貌似簡單情節,卻牽引著人們心中最深沉的悸動:「生命的遺憾能夠被彌補嗎?」秀燕、菲菲、何智三個自死亡後就徘徊在徐震宇身邊的幽靈,一直無法瞭解為何自己無法上天堂,而被約束在這男孩身邊二十八年,寸步不離。當他們從天使口中得知必須透過男孩的幫助來完成心中的遺憾,才能離開人間時,時間卻只剩二十四小時……。謎題,在與時間的追逐戰中,一點一滴地解開。

整齣戲的戲劇節奏控制得宜。角色被置身在一連串的巧合之中,看似冥冥之中有所安排,卻在迷霧一層一層地被撥開後,發現生命的現實與無奈。為了解謎,重製版的呈現手法顯得直白。當秀燕離開後,觀眾可以從震宇的口中聽見她已經原諒自己的母親,甚至菲菲在臨走前,導演刻意讓觀眾知道一切遺憾圓滿的契機,都是天使的精心安排。在歌曲方面則加入〈在時間裡重逢〉一曲,讓震宇唱出在三個靈魂身上領悟到的「親情」、「愛情」與「勇氣」,生命將不再遺憾。若比照原劇本,三個靈魂在重製版中對徐震宇生命的影響更為顯著而細膩,可看出製作團隊的刻意經營,讓情節、情感、情境趨近豐富且圓滿。

《天堂邊緣》的曲風偏向百老匯劇AABA的通俗音樂形式,旋律琅琅上口,冉天豪在劇中每首歌曲片段式地融入了舒伯特的〈野玫瑰〉,刻意讓它成為貫穿整齣劇的靈魂之音,成了音樂故事的拼圖。新曲〈非死不可?〉唱出現代尋人方式的逗趣過程,配合炫麗的燈光投影,娛樂效果十足。演員歌唱表現相當出色,然而合音團隊的死神身分卻不是必要性的。菲菲得知情人死去後的獨唱,死神充當舞伴,然而張芳瑜對於菲菲者角色的駕馭已顯得吃力,搭配死神舞伴,在歌曲的詮釋和情感累積上效果並沒有加成作用,甚至略顯突兀,相當可惜。至於震宇的女友筱靜則依場次由不同演員扮演,看似可增加觀眾的期待感和新鮮度,卻可能容易導致本來戲份不多角色在戲中顯得可有可無。舊版由洪瑞襄扮演筱靜和菲菲,由於菲菲的遺憾是愛情,筱靜卻是震宇生命中那說不出口的愛,若能如此安排實更具深意。

舊版的合音天使在重製版成了合音死神,死亡的氛圍悄悄地圍繞四周。終場,眾人秉燭圍繞著舞臺,詠唱著〈讓生命圓滿〉:「還能不能有一次機會,讓一個故事圓滿結束,讓這一齣戲平安落幕。」這儀式性的悼念,彷彿讓洪瑞襄過去精彩的舞台生涯再現,眾人得以能藉此緬懷故人。因此死神的設定更顯得非劇情必要,而僅作為營造整齣戲氛圍點綴性工具人物罷了。儘管如此,《天堂邊緣》在劇情的舖陳和情節的交代上清晰易懂,親和的旋律加上動人催淚的歌聲,且每首歌的詮釋在技巧面上無可挑剔,乃近期值得一看的音樂劇。

《天堂邊緣》

演出|天作之合劇場
時間|2013/09/20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的音樂劇不斷追求大型製作與大型舞台的同時,真的每個故事都適合嗎?在看完《天堂邊緣》多重的視覺與聽覺刺激之後,回歸到故事本身與演員的氣場,我想此戲如果排進歌劇院的中劇場較為合適。(張洛韶)
7月
12
2018
台灣音樂劇人才濟濟,但是人才需要觀眾和舞台的滋養。台灣文化主管機關,不時將打造「百老匯」、打造台灣《歌劇魅影》掛在嘴邊,現實是,提供原創音樂劇的演出劇場付之闕如,當然無法像百老匯般夜夜笙歌。(林采韻)
10月
02
2013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