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造夢,天堂多遠?《天堂邊緣》
10月
02
2013
天堂邊緣(天作之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8次瀏覽
林采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天堂邊緣》(簡稱《天堂》)是齣舊作,2004年9月在實驗劇場首演,屬於兩廳院中文音樂劇實驗計畫的產物,時隔近十年,再度搬上舞台,劇本因時制宜進行些微調整,加入臉書等流行語和橋段,但講述的依然是愛與追尋的故事。

然而,當劇中《野玫瑰》旋律響起時,搭配著舞台上的劇情,不禁讓筆者聯想到:此時此刻台灣音樂劇的環境,離「天堂」又有多遠呢?

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以新象1987年製作的《棋王》、 綠光劇團1994年推出的《領帶與高跟鞋》與果陀劇場1995年創作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為濫觴。2004年《天堂》推出的時代,國外音樂劇相繼登台,國內原創音樂劇漸成風潮,業界告別拓荒階段,彷彿逐漸欣欣向榮。《天堂》的創作團隊,集結一批帶有音樂劇夢想,試圖一展身手的年輕人,但一晃眼間,他們的輕狂已過而立超越不惑。

由王友輝編寫的《天堂》以電影《天堂過客》為發想,述說三個上不了天堂的靈魂,帶著生前的遺憾徘徊人間,他們唯一離開人間的方法,便是藉由三人共同守護28年的男孩完成他們的心願。對於當時參與《天堂》的人來說,9年後的捲土重來,不也是為了彌補當年那6場演出之後《天堂》即鎖入箱中的遺憾?

歸隊的天堂份子,包括作曲家冉天豪、男主角程伯仁、合音天使張世珮、歌唱指導魏世芬等。在離開《天堂》的日子裡,他們各自在音樂劇的世界打拚,有時遇見有時分離,在友情的連繫下,今年5月獲得金援,名為「天作之合」的劇團正式成立,《天堂》終有機會再現。

在《天堂》的舞台上,聽到看到的是台灣音樂劇「軟硬體」發展的縮影。冉天豪的音樂扣緊劇情脈動,五味巧妙交織,過去十年台灣的原創音樂劇至少有4分之1出自其手。飾演徐震宇的程伯仁、何智的江翊睿、秀燕的張世珮是中生代的好手,他們在舞台上的聲音表現靠的是從兒童音樂劇一路磨上來的真功夫,但是台灣每年音樂劇製作為數不多,他們能夠發揮的舞台和演出的角色,自然有限。

在劇中飾演菲菲的張芳瑜,相較是新生代的好手,她自信亮眼的表現,可能沒有人相信,2年前她只是群戲中不顯眼的初生之犢。她的成長拜對岸所賜。2011年她勇闖對岸,打敗眾人在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扮演女兒蘇菲,2012更獲得上海壹戲劇獎年度新銳女演員提名,兩季百場演出,麻雀變鳳凰。

台灣音樂劇人才濟濟,但是人才需要觀眾和舞台的滋養。台灣文化主管機關,不時將打造「百老匯」、打造台灣《歌劇魅影》掛在嘴邊,現實是,提供原創音樂劇的演出劇場付之闕如,當然無法像百老匯般夜夜笙歌。

在缺乏基地的狀況下,製作無法累積,市場無法拓展。以《天堂》這齣中型劇場規格的製作,在水源劇場總計推出16場6千張票,相當於國家戲劇院四場的觀眾人數,達到水源劇場所訂定目劇的標準。但是幕落之後,演員又得各奔東西,為五斗米打拚。《天堂》何時再現?在音樂劇產業鏈未能成形的台灣,就算成立劇團,演一齣可達到定目場次的戲,都只能算是一場夢,過一個癮罷了!

《天堂邊緣》

演出|天作之合劇場
時間|2013/09/2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的音樂劇不斷追求大型製作與大型舞台的同時,真的每個故事都適合嗎?在看完《天堂邊緣》多重的視覺與聽覺刺激之後,回歸到故事本身與演員的氣場,我想此戲如果排進歌劇院的中劇場較為合適。(張洛韶)
7月
12
2018
《天堂邊緣》的曲風偏向百老匯劇AABA的通俗音樂形式,旋律琅琅上口,冉天豪在劇中每首歌曲片段式地融入了舒伯特的〈野玫瑰〉,刻意讓它成為貫穿整齣劇的靈魂之音,成了音樂故事的拼圖。(陳志豪)
9月
30
2013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