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製的選擇《天堂邊緣》
7月
12
2018
天堂邊緣(天作之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2次瀏覽
張洛韶(新聞編輯)

《天堂邊緣》述說劇中人震宇28歲生日這一天,女友出現鬧分手,老闆大聲地在電話裡給了不可能的任務,消失的母親一如往常送了震宇不想拆開的禮物。而他消失已久的守護天使們,突然出現,表示只有他能幫助他們在24小時之內達成願望,送他們去投胎。此齣戲2004年在實驗劇場演出之後,經歷著不同形式個改編。2018年由天作之合與飾演多次震宇的程伯仁帶上大型劇場,重新帶給人經典與魔幻的音樂劇饗宴。

關於此次,程伯仁選擇讓故事更貼近現代,修改了與04年不同的符號。而且不同於以往,加入了大量的影像與魔術,選擇了大型劇院作為新版本演出的場地,也讓人看見對於故事了解與掌握之後,他想帶給新生代的想法與野。不過當選擇讓此戲加入大量的效果後,此劇仍保有當年的溫馨與大量的反思。而一貫執行著都會型音樂劇的天作之合,也送給觀眾屬於都會的節奏與情緒。

此次的歌曲,一如往常,冉天豪帶給我們合唱與現代融合的音樂曲目,如果喜歡天作之合和《天堂邊緣》的朋友就會發現,此次只加入兩首新的曲子,而雋永的曲目依舊留在戲中。但就如同前面所提的,現在的世代早已非msn而是”非死不可”(facebook)的世代,因此在舞蹈編排上,林聖倫使用了較為現代的街舞、爵士與生活化的舞蹈,讓此齣戲更融合了現代社會。而此次的視覺與魔術帶給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彷彿主角是做了一個夢,抑或這只是天使想要告訴我們關於親情、愛情與夢想的故事。

不過,筆者想試問,在現代台灣的音樂劇,不斷追求大型製作與大型舞台的同時,真的每個故事都適合嗎?還是只是為了吸引更多觀眾入座的行銷手法。在看完《天堂邊緣》多重的視覺與聽覺刺激之後,回歸到故事本身與演員的氣場,我想此戲如果排進歌劇院的中劇場較為合適。雖然此戲目光轉移在不同人物上,其餘人物仍繼續演戲,但常常出現的是,在這些特效與背景之後,故事的力道與強度突然變得有點黯淡。回歸到戲劇的本身,我想問,是因為此戲想要吸引年輕世代的討論,抑或是劇團對於古老故事的不確定性?因為,當我看這次版本的時候,時常讓我害怕的是,到最後是戲劇服務特效,抑或是特效讓戲劇加分。

故事結束,震宇醒來後,時間倒流到故事起點,他做了三個跟三位天使有關的決定,希望他的人生不再有遺憾。這個簡單但又不落於俗套的故事,是否真能帶給我們勇氣,做出讓生命不再遺憾的事情,抑或只是像一開始震宇所想的,生命充滿著妥協。台灣的音樂劇有許多經典,陸續重演搬上舞台,筆者想試問,這些經典是否能做到讓舊時代觀眾回味經典,同時讓新觀眾有屬於現代的回應?我想,也許是經典重現每個觀眾或創作者皆需思考的事。

《天堂邊緣》

演出|天作之合劇團
時間|2018/06/30 14: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音樂劇人才濟濟,但是人才需要觀眾和舞台的滋養。台灣文化主管機關,不時將打造「百老匯」、打造台灣《歌劇魅影》掛在嘴邊,現實是,提供原創音樂劇的演出劇場付之闕如,當然無法像百老匯般夜夜笙歌。(林采韻)
10月
02
2013
《天堂邊緣》的曲風偏向百老匯劇AABA的通俗音樂形式,旋律琅琅上口,冉天豪在劇中每首歌曲片段式地融入了舒伯特的〈野玫瑰〉,刻意讓它成為貫穿整齣劇的靈魂之音,成了音樂故事的拼圖。(陳志豪)
9月
30
2013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