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死」之外《4.48》
10月
08
2013
4.48〈感官_觀感 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90次瀏覽

演出:感官_觀感 實驗劇場

時間:2013/09/10 23:0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文  洪子婷(高雄市立美術館實習生)

《4.48精神崩潰》是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傳世的最後一本劇作,在進入療養機構治療憂鬱症後,有段時間肯恩察覺自己每天都會在清晨4點48分醒來,那是黎明前夜晚最深的時刻。延續《渴求》使用代號模糊角色形象和關係的手法,《4.48》的文本是發散的,肯恩並未明確設置角色與文字之間的關係,每一句文字都具有成為舞台指示或台詞的可能性,破除了角色與台詞、舞台指示之間的連結,讓人聯想到電影《入侵腦細胞》中私密又赤裸的個人意識世界,形成獨特的文本空間。

院子劇場的「院子」需從鹽埕街上的小巷子進入,巷子極窄,僅容一人通行。在五福路與鹽埕街交叉口的建築側面,是巨大的九宮格透明櫥窗,打著不同色的燈,裡頭坐著被繃帶纏繞全身的人體,依循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節奏,痙攣似地擺動身體。將近深夜的時分,平日熱鬧的五福路上已少有人車,在在預告著一種孤獨又喧囂的氛圍。劇場位於二樓,狹長的室內空間沒有空調,鋪設在觀眾席下的氣泡紙每踩一步就會發出的破裂聲,六十分鐘的時間很容易因為悶熱而感到焦躁,與劇情基調不謀而合。

《4.48》的導演王品翔挪移了肯恩看似囈語的文本順序,整理成屬於女病患的「錯亂的精神世界」,以及身著整齊西裝、白色醫師袍的男醫生代表的「理性秩序的現實」,並且讓劇情有跡可循,逐漸引導觀眾理解:這是女病患求生不得,轉而求死的掙扎過程。肯恩寫畢劇本、度過二十六歲生日後不久,便在精神病院自縊。演出的結尾也如法炮製,安排女病患套上繩索後,垂下簾幕,宣告一切的終結。

本次製作像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道題目,從氛圍到角色塑造都溢滿死亡的氛圍,情節安排著重於彰顯女病患對於繼續生存的無能為力,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強調著她已經被宣判不正常,宛如踩破的氣泡紙,已遭到不可逆的破壞,唯一能夠成功自這個宣判中解脫的辦法就是死亡。

稍微知曉肯恩的觀眾都知道肯恩本人的生命結局,於是劇中死亡的來臨顯得太過理所當然。製作團隊在角色的情緒鋪陳、情節的安排上,都力有未逮,當語言經過整理和歸納,清楚地藉由歇斯底里的女病患與前來給予協助的醫生區隔出「正常」與「不正常」的界限,也讓觀眾在無形中已經自動選邊站,反而讓肯恩文本中混淆邊界後所產生的空間萎縮。即使當中有不少女病患示弱的場景,如與醫生間的拉扯、摔倒在地後哭泣,也因為觀眾心理上已和「不正常」的女病患產生高低差,而未能真正建立橋樑,使觀眾像置身事外看了場屠宰秀一般,徒留掙扎的形式以及同情。

但《4.48》,亦或說是選擇自殺的作家遺作,所留下的就只有「求死」一念可供解讀嗎?文本中被刪去的台詞如「我沒有死的欲望/沒有一宗自殺有過」,以及文本開頭、提及人際關係的「但你有朋友。/你有許多朋友。你給了你朋友什麼讓他們這樣幫你?/你給了什麼?」都值得玩味,卻沒有被消化進劇中。使人疑惑:是否製作團隊所追求的只是合乎求死的脈絡舖排。肯恩藉《4.48》在個人的創作領域開疆闢土,後世的解讀也不必自我設限。生活在肯恩已逝之後的此刻的劇場工作者,除了朝劇作家的墳墓丟入更多同情的花朵以外,或許還有更多的可能性能夠嘗試,例如理解,例如找出在死之中,對生的渴望。

附釋:本文關於莎拉.肯恩中文劇作、劇名等,皆引用自胡開奇先生之譯本。

《4.48》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