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死」之外《4.48》
10月
08
2013
4.48〈感官_觀感 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56次瀏覽

演出:感官_觀感 實驗劇場

時間:2013/09/10 23:0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文  洪子婷(高雄市立美術館實習生)

《4.48精神崩潰》是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傳世的最後一本劇作,在進入療養機構治療憂鬱症後,有段時間肯恩察覺自己每天都會在清晨4點48分醒來,那是黎明前夜晚最深的時刻。延續《渴求》使用代號模糊角色形象和關係的手法,《4.48》的文本是發散的,肯恩並未明確設置角色與文字之間的關係,每一句文字都具有成為舞台指示或台詞的可能性,破除了角色與台詞、舞台指示之間的連結,讓人聯想到電影《入侵腦細胞》中私密又赤裸的個人意識世界,形成獨特的文本空間。

院子劇場的「院子」需從鹽埕街上的小巷子進入,巷子極窄,僅容一人通行。在五福路與鹽埕街交叉口的建築側面,是巨大的九宮格透明櫥窗,打著不同色的燈,裡頭坐著被繃帶纏繞全身的人體,依循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節奏,痙攣似地擺動身體。將近深夜的時分,平日熱鬧的五福路上已少有人車,在在預告著一種孤獨又喧囂的氛圍。劇場位於二樓,狹長的室內空間沒有空調,鋪設在觀眾席下的氣泡紙每踩一步就會發出的破裂聲,六十分鐘的時間很容易因為悶熱而感到焦躁,與劇情基調不謀而合。

《4.48》的導演王品翔挪移了肯恩看似囈語的文本順序,整理成屬於女病患的「錯亂的精神世界」,以及身著整齊西裝、白色醫師袍的男醫生代表的「理性秩序的現實」,並且讓劇情有跡可循,逐漸引導觀眾理解:這是女病患求生不得,轉而求死的掙扎過程。肯恩寫畢劇本、度過二十六歲生日後不久,便在精神病院自縊。演出的結尾也如法炮製,安排女病患套上繩索後,垂下簾幕,宣告一切的終結。

本次製作像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道題目,從氛圍到角色塑造都溢滿死亡的氛圍,情節安排著重於彰顯女病患對於繼續生存的無能為力,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強調著她已經被宣判不正常,宛如踩破的氣泡紙,已遭到不可逆的破壞,唯一能夠成功自這個宣判中解脫的辦法就是死亡。

稍微知曉肯恩的觀眾都知道肯恩本人的生命結局,於是劇中死亡的來臨顯得太過理所當然。製作團隊在角色的情緒鋪陳、情節的安排上,都力有未逮,當語言經過整理和歸納,清楚地藉由歇斯底里的女病患與前來給予協助的醫生區隔出「正常」與「不正常」的界限,也讓觀眾在無形中已經自動選邊站,反而讓肯恩文本中混淆邊界後所產生的空間萎縮。即使當中有不少女病患示弱的場景,如與醫生間的拉扯、摔倒在地後哭泣,也因為觀眾心理上已和「不正常」的女病患產生高低差,而未能真正建立橋樑,使觀眾像置身事外看了場屠宰秀一般,徒留掙扎的形式以及同情。

但《4.48》,亦或說是選擇自殺的作家遺作,所留下的就只有「求死」一念可供解讀嗎?文本中被刪去的台詞如「我沒有死的欲望/沒有一宗自殺有過」,以及文本開頭、提及人際關係的「但你有朋友。/你有許多朋友。你給了你朋友什麼讓他們這樣幫你?/你給了什麼?」都值得玩味,卻沒有被消化進劇中。使人疑惑:是否製作團隊所追求的只是合乎求死的脈絡舖排。肯恩藉《4.48》在個人的創作領域開疆闢土,後世的解讀也不必自我設限。生活在肯恩已逝之後的此刻的劇場工作者,除了朝劇作家的墳墓丟入更多同情的花朵以外,或許還有更多的可能性能夠嘗試,例如理解,例如找出在死之中,對生的渴望。

附釋:本文關於莎拉.肯恩中文劇作、劇名等,皆引用自胡開奇先生之譯本。

《4.48》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