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對比與互涉《不在,致蘇菲卡爾》
10月
28
2013
不在,致蘇菲卡爾(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6次瀏覽
林欣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系學生)

繼《給普拉斯》後,導演Baboo再度以創作者為發想,產出新作《不在,致蘇菲卡爾》,然而,這一次他所挑戰的不只是文學語言的轉化,而是多重文本的消化與轉譯,一切必須從命題選用的卡爾說起。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在藝術界的定位曖昧,其作品廣涉文字、攝影與行為,無法輕易將她劃入「作家」或「攝影家」的窄隘範疇。《不在》的靈感便是出自卡爾結合了文字與攝影的作品《劇痛》,記錄自己與愛人分手後自我療傷的旅程,以及周遭朋友們關於傷痛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並未自行撰寫劇本或直接採用卡爾的文本,反而選擇了周曼農在2012年為《身體輿圖》編寫的《自然害怕真空》,內容對照科學上的真空與內在的「空」,探索身體、生命與死亡的關聯。整齣戲以《劇痛》為底蘊,兼容戲劇及舞蹈動作,再加上一篇「非量身訂做」的詩化文本,多軌並行下撞擊出一部視覺簡單卻張力十足的劇作。

戲劇廳的門剛被推開,觀眾們魚貫進場,燈還未暗,以色列舞者Shai Tamir已然在舞台上獨舞,一如近年許多舞蹈劇場常用手法:觀眾還沒就緒,舞者已呈現半演出狀態,似乎暗示著台上、台下自成一世界,觀眾一旦入場便已走入他者的故事,失去了完整的主導權。

台上舞者一身黑衣,與鋪在地上那張十五平方米的白紙相映成趣,白紙是吳季璁為演出設計的極簡舞台,台上沒有布幔、沒有景片、沒有機關,畫面乾淨俐落,有如一頁素描、一幅水墨或一張黑白照,任觀眾揮灑自身經驗與想像,同時挑戰平面與立體兩種維度交替運作的空間詮釋。

直到身穿湛藍洋裝的徐堰鈴從觀眾席的過道走上台、脫下黑色高跟鞋,燈才完全暗去。舞者仍在紙的另一端兀自漫舞,演員則小心翼翼地沿著紙張邊緣走動,兩人相距不遠,眼神卻毫無交流,突顯相同空間中的不同情境。

未幾,徐堰鈴高聲朗誦文本,對「不在」的人絮絮訴說,配合舞蹈動作乃至手語,除了低調的背景音樂,預先錄製的聲音亦不時響起,與演員的聲音形成彼此補充、回應乃至並行之效。漸漸的演員與舞者開始利用白紙,共同位移、摺疊、舒卷與拉扯,白紙成為各式意象的延伸,黑衣舞者時而如情人縈繞不去、時而若死亡無所遁形、時而又像是匍匐前進的螻蟻,每一步都走出生命的脆弱與艱難。

劇場是虛實難辨的魔幻空間,台上的在與不在、生與死未必直指現實,所有生命中的創傷都可能導向精神的死亡與重生,痛苦即使過去仍會留下痕跡。當舞者與演員拉扯紙張,那份自我揭露的誠實觸動觀眾,使之彷彿身歷其境的遊走於過去的記憶與現場的存在間,台上台下一起在劇痛中分娩出新的生命情境。

《不在》的豐富性無所不在,無論是文本中的意象、表演中的元素抑或表演本身的發想,都具有彼此平行同時互相對照、指涉的特性,包括舞者身體與非舞者身體、黑衣舞者與白紙舞台、無聲的肢體與有聲的朗誦、預先錄音與現場收音、文本中的真空與死亡等,引領觀眾反思生與死、愛與苦之一體兩面。文本與卡爾的作品一樣無法歸類,兼容詩的語彙、散文的私密小說的情節,精確捕捉失去一段感情的惶然無措與愛戀本質的可愛復可笑。

《不在,致蘇菲卡爾》

演出|
時間|2013/09/28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 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