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部召喚而出的原民身體刻畫《Pu’ing‧找路》
11月
06
2013
找路(原舞者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1次瀏覽
林育世(特約評論人)

創立於1991年的原舞者,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均是在原住民部落裡對該族群的樂、舞進行田野調查後,將調查研習所得的成果在舞台上呈現;這個由田調、保存到展演、傳承的模式,其實很有人類學對文化資產保存的思維。團名之所以稱為「原舞者」,當然其使命在於原住民樂舞的呈現,自不在話下,但團名中「原」字的選用,亦強調了對傳統保存及維護的特殊目的。

一向強調原汁原味的原舞者,自2007年起依序在陸森寶、高一生及七腳川事件等原住民當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史詩式舞劇的製作中,加入了劇場手法以利敘事;而特別是在2011年有關鄒族高一生的的製作《迴夢‧Lalakus》中,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第一次與原舞者的合作,則更是將西方的現代舞帶進原舞者演出的形式與概念裡,做第一次實驗性的嘗試。

布拉瑞揚在參與《迴夢》時,曾自述希望將「原住民原來的文化,與西方的概念融合起來,產生一個新的東西」,而他在2013年的歌舞劇《Pu’ing‧找路》的創作思維裡,可以看出他已經走得更深更遠,而有了全新的體悟。《Pu’ing‧找路》的第一段「墨青」,可以看做是這部作品中最經典的一個章節,是整篇舞劇往下所有篇章中肢體與聲音意象的起點與依據。在這個片段中,先民為了延續族群生命而進行的所有勞動的內容,包括負重、跋涉於山林之間,以及戰鬥的需求等,轉化成為舞蹈與歌聲的來源,這段描寫深刻入裡又深富美感。觀者彷彿在這一幕中透過舞台燈光映照在舞者身體上的椰影,回到泰雅族所有美感歷史的開端,理解了為什麼泰雅的肢體這麼重視腿部肌肉的發達與矯健,又為什麼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群體無私的投入以及眾人的氣息與節奏的合一是這麼的重要。

單就肢體的演繹來看,「墨青」中的泰雅男女身體沈重大量的勞動,已經汗流浹背加上粗濁的喘息,仍對投入群體的舞踊與合唱奮不顧身雀躍不已,但次章「赤日」與第三章的「紫河」,則分別對比呈現泰雅男、女身體面對的挫折與痛苦。「赤日」中,泰雅男人的身體淪為軍國體制中被宰制的戰爭機器,讓原住民感到窒息與悲憤,原先強壯自豪的身體卻因充滿痛苦而被國家機器斥為無用並加以羞辱;而「紫河」中莎韻滅頂時的痛苦掙扎(雖本劇中未明說,但亦令人不禁聯想到原住民女性身體在現代化過程中曾受到的宰制與創傷),也與前段泰雅女性在部落勞動時的愉悅身體產生強烈對比。在《Pu’ing‧找路》中,布拉瑞揚同時呈現原住民為了生存綻放出的「生之舞躍」的肢體能量之美,與抗拒國家機器或女性深陷苦難處境時的「死之苦役」的身體受苦形象,即使放諸現代社會中,仍能貼切地從底部呼應台灣原住民族最深刻的情感。

本齣製作中,原舞者的「非專業舞者」的肢體表現其實可圈可點,而瑕不掩瑜的小缺點則是在泰雅古調的吟唱時,獨唱的年輕歌者的唱腔與共鳴部位與古調唱法略有出入,容易讓觀眾出戲。創始老團員懷邵‧法努司扮演的部落老者,身段與聲音均功力不減,孤身站在崗頭時的身影與面容,有極強的歷史感的演繹能力,是觀看的重點之一。

就如同故事的緣起是來自林克孝因著迷於少女莎韻故事而興起多年對南澳泰雅緣起的追索過程一樣,已經不再以單一形式演出的原舞者,在《Pu’ing‧找路》中,從導演,編舞到演出的團員,甚至舞團本身均歷經不同面向,不同深度的找路的過程,而這路,永無盡頭。

《Pu’ing‧找路》

演出|原舞者
時間|2013/11/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