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出「正統」的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不僅將環球劇場的舞台樣貌複製進國家劇院搬演,原汁原味的腔調搭配演員風靡全場的發聲(未用麥克風),展現演員精湛的功力和演技,也滿足觀眾的期待。
正因為這種道地的演出方式有許多引人入勝的細節,我們得從環球劇院半戶外開放性的特色談起。陽光灑進環球劇院舞台上並照亮觀眾席,這種自然特性對應封閉的國家戲劇院,透過讓觀眾席的燈不處於全暗狀態下來展現。也因為是開放式的環境,他間接允許觀眾交談、飲食、放鬆身心的看戲,所以莎士比亞的作品總是藉由輕重五音部的句子營造出的旋律感,以及許多大段獨白對話以吸引觀眾目光的呈現手法。在這樣的劇場條件下,當代導演拿捏戲本身的節奏與掌握就顯得格外重要。此劇運用可以快速被拉開畫有森林圖案的布簾實現不暗燈的快速換景,增加演員間更多的肢體行動來變化可能過於冗長的對話並建立起許多角色的個性。
此外,環球劇院的舞台特色亦催使演員要與台下有高度的互動性,這種巧妙的趣味從劇開始前就由三位樂師演奏輕快的歌曲帶領觀眾進入佳節的氛圍,劇中森林裡的妖精穿著奇裝異服,從觀眾席旁的大門進場並和觀眾們打鬧,登時誤以為進入了嘉年華現場。而每次劇中工匠們的出場也饒富新意,運用了踢踏舞的雜耍原素,呼應了節奏的變化,也逗樂了觀眾。這齣喜劇流露出來的娛樂本質隨著故事劇情逐步累積到高峰,除了本身作品錯亂情節引發的趣事之外,在最後一段由希臘工匠們演出的戲中戲,極度灑狗血且通俗到無以復加的內容更是引起哄堂大笑,達到高潮,其精彩的點正在於演員們到位的默契和深厚的戲劇底子,玩弄並諷刺了現代通俗劇碼。
莎翁文本最讓人著迷的就是他的作品能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套用在任何文化背景下,也因此莎劇無論過了多久都會有一群躍躍欲試導演編劇嘗試改編。
也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我們看得出在這次的演出中加入了東方元素於其中,無論是演奏樂器者就大辣辣地放在舞台上現場伴奏,樂器也增加使用了二胡與古箏,或是劇末最後的定場,加入充滿禪意感的誦經似發聲(當然,演員偶爾用些中文來穿插台詞等)。這種種的嘗試,卻意外的讓我產生一個奇妙的聯想,或許正因為上述提及的劇院特性,拉近了觀演之間距離,而這樣的模式恰好正是中國戲劇(戲曲)的演變進程,那種在瓦舍勾欄中圍觀看戲,台上演員除了正常歌舞之外,常會有雜耍的演出,演員更著重在與觀眾的互動。甚至是中場休息時,有人出來為演員們批塊布,引導其進入休息室,這樣公開的行徑恰似「檢場人」,更遑論樂隊的現場伴奏及大辣辣地呈現於舞台之上猶如當代的戲曲演出……這種意外的文化撞擊是紀念莎士比亞450周年最棒的詮釋。
《仲夏夜之夢》
演出|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時間|2014/10/0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