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時間與地理脈絡交織——頗具匠心的曲目安排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曲目以塔奎諾.梅魯拉(Tarquinio Merula, 1595~1665)為中心軸,平行延伸出與威尼斯聖馬可樂派相關的作曲家們。時間軸往上延伸至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的過渡期,扮演時代橋梁和先鋒者的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平行發展到與梅魯拉同期的亞利山大.格蘭第(Alessandro Grandi, 1590~1630),再往下進入蒙台威爾第的學生法蘭切斯可.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 1602~1676)和同期的喬望尼.安東尼奧.里加提(Giovanni Antonio Rigatti, 1613~1648)……等等諸如此類的安排。用心推敲他們寓意深刻的安排,對於他們精心的設計感到欣喜,而實則是微光古樂集帶領觀眾,經歷了一場有意思的古樂時空旅行。
這也給了臺灣古典音樂家們新的刺激。綜觀目前音樂會的曲目設計,經常將曲目箝制在單一作曲家的刻板模式當中,呆板地在單一作曲家中尋找演出曲目的可能。如若如微光古樂集一樣,能利用音樂史多維度知識發展出多面向的曲目可能性,做出一場既有學術底蘊,又有音樂深度與人文溫度的音樂會節目。
天堂之響・早期巴洛克的榮光(微光古樂集提供/攝影蔡宜蒨)
古聲樂演唱技術的典範——女高音艾莉絲.佛庫勒
這次與微光古樂集合作的女高音艾莉絲.佛庫勒(Alice Foccroulle),給臺灣聲樂教育圈帶來了極好的示範。這類型古樂的聲樂演唱中,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早期作品就是唱得很輕、演唱時只需要集中於頭腔共鳴的位置。由於古樂的音律調校比其他時期的古典樂低,加上古樂的聲樂曲多半沒有過高的高音,因此在演唱中低音域時更需要技巧的支持與身體的支撐。中音域的傳聲,在演唱上是更為重要的一環,如果過度聚焦在頭腔共鳴上,與古樂器合奏時就很容易產生音準上不協調的危機。而這種沒有顫音(vibrato)的演唱,更是需要更多的身體肌肉配合與更深的氣息來演唱。
而女高音艾莉絲.佛庫勒便是這樣的一個典範,她將這樣的古聲樂演唱技術,完美呈現給台灣觀眾。她演唱的聲線立體且通透,音色飽滿統一,尤其今天演唱梅魯拉的〈現在該入睡了〉(“Hor che è tempo di dormire”),這樣一首哀歌搖籃曲,內容相當有張力地連結了基督的誕生與受難。她的聲音充滿情感,演唱出古樂中的戲劇張力,音色是屬於木質般純樸的光澤。與文藝復興角號和羊腸弦的古提琴之間的對話,更可印證巴洛克的弓和角號的音色具有模仿人聲與對話的特質。
天堂之響・早期巴洛克的榮光(微光古樂集提供/攝影蔡宜蒨)
古樂的播種者——微光古樂集
微光古樂集在台灣已經走出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道路,也創造出他們獨特的品牌形象。他們屢次與國外古樂家們交流合作,所邀演的對象各個都是臥虎藏龍般的珍貴。而他們也從不吝惜廣傳、分享給不同層級的學校單位,無私且堅定地將古樂的音樂、樂器與作曲家分享給任何有興趣的人們。就如同這次邀演來的管風琴大師柏納德.佛庫勒(Bernard Foccroulle)除了是演奏家之外,更曾經是歌劇院總監、聲樂大賽主審和作曲家;還有文藝復興角號演奏家,也是無盡古樂團總監的蘭伯.柯爾森(Lambert Colson),不但是歐洲著名的演奏家,在教學與研究上也有相當的名聲。演出過程中,由幾位演奏家還介紹了各自的樂器,從歷史與地理出發,講述樂器構造和聲音特色……等等。如此深入淺出,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足見這些古樂家們過往深耕於音樂教與研究中所種下的根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筆者的觀察,微光古樂集在這一路上辛苦經營所培養出來的樂迷族群,大多為一般大眾而非音樂圈內人。並且票房表現極佳,像今天這場演出就幾乎逼近滿場,在冷門曲目的古典音樂會類型中,是極為少見的成功例子!足以證明離開舒適圈的他們,用豐富的學養與智慧,走出一條屬於他們成功的道路。這也正正地提醒了其他的古典音樂家們,除了彼此在圈內宣傳、消耗同一群消費者觀眾群,固守於制式的演出模式、刻板生硬的曲目安排,或是只專注於找到一個相當有噱頭、有梗的節目名稱的這些習慣之外,是否應該停下腳步看看身旁的這群努力經營的古樂家們,他們透過紮實的演奏技巧和豐厚的音樂研究來播種,才終有今天這般令人稱羨的豐收之景!
《天堂之響・早期巴洛克的榮光》
演出|微光古樂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
時間|2025/03/08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