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水,水就是你《那些記得的—城市訊息》
10月
21
2016
那些記得的—城市訊息(安娜琪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4次瀏覽
錢苾先(國中表演藝術教師)

醫生說,人體百分之七十由水組成;科學家說,地球百分之七十由水組成。水之於我們的生活,是多麼重要而不可或缺──這是具象的形容;也是抽象的隱喻。因為水,它可以不只是水。

這是一場關於水的表演。

演出這一天,天空飄起細細的雨,好幾架直升機就這麼巧地,在空中盤旋,此起彼落的聲響,就像事先安排好的環境音效,融洽地進入表演。提早到的觀眾,早早選了適合的座位,好似越先搶到的位置,觀賞視角就越好;但事實卻相反,這場演出根本就沒有所謂「適合」的位置。

音樂終於響起,幾位身穿灰色素T、淺藍色長褲的舞者,從走廊、從樓梯、從圍觀的人群間,穿梭而過。他們急著找尋某樣東西,是什麼東西?一瓶瓶水從二樓、從三樓被丟了下來,他們接住,投以堅定的眼神作為回報。就在這樣拋與接的過程裡,不論是水瓶、亦或眼神,都能讓觀眾感受到,人們所要尋找的不只是水瓶,而是那個人與人間溫暖的流動。

我們能不能解構水?當二十世紀人們開始解構文本時,水同樣能被解構。水是由一粒粒微小分子所組成,就像牽著手的舞者,互相拉扯、而後分離,那是分子與分子間的牽動,也是人與人間的愛恨情仇。

或許是水的重量太難被量化,他們只能透過「雨露」,呈現水的優雅──是的,舞者就是雨露──他們從樓梯的頂端,慢慢、慢慢地擴散,再慢慢、慢慢地流到地面,他們的身體,幾乎和天上下的小雨融合為一,那樣流動著、擴散著,好似有股源源不絕的能量,在體內發酵著。

你就是水;水就是你。儘管你們多想合而為一,但事實卻是:水的透明,襯出人的不透明。

這場水的嬉戲,就像世故的遊戲。當舞者透過身體的不同部位,玩起接觸即興,把水瓶傳送到這裡、那裡,再靜靜地傾瀉而下、流入水溝,觀眾所感受到的,盡是一段段關係的相遇與結束,就像城市裡的鴛鴦,從情人變成陌生人;然而,「水能覆舟,亦能載舟」。透過水瓶的拋與接,舞者與觀眾開始有了互動,他們在水的牽引下,在空中劃出隱形的軌跡,在心中搭起溫暖的橋樑,他們的關係,像極了他們的身體,柔軟而延綿。所以說,水是透明的、中性的,它的好與壞,透過不透明的我們,為它上色。

環境劇場不同於鏡框式舞台,它有多變、多方位的焦點,觀眾永遠猜不準哪裡才是最「適合」的觀賞位置,所以眼神必須跟著表演者,從三樓看到一樓、從大草皮看到落地窗。那是一塊乾淨得發亮的透明落地窗,據說工作人員在表演前,可是努力擦拭過。在它的透亮背後,是舞者們的身體,他們正貼在落地窗上,緩慢地蠕動,彷彿露珠。天上的雨越下越大,我的視線越來越模糊,漸漸分不清誰是雨、誰是露;誰透明、誰不透明。但這一點也不重要了。此時此刻,你就是水;水就是你。

表演終於到了尾聲,舞者們排成一列,從樓梯頂端直奔而下,他們本是要謝幕的,卻像極了一陣洪水,傾瀉而下,直搗人們心中。

《那些記得的—城市訊息》

演出|安娜琪舞蹈劇場
時間|2016/10/09 16: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舞大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個作品裡面,看到許多純真的好奇心,表演者彷若在提問:該如何在開放空間中使用身體?在一個平常系所教室外的中庭迴廊與樓梯走道,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讓自己在這些空間裡面移動呢? (張懿文)
10月
11
2016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