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止卻激昂的視聽張力《迷幻戰境》
3月
26
2015
迷幻戰境(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6次瀏覽
郭靜美(台灣藝術大學表演所在職班碩士二年級)

穿著黃衣的女人坐在椅子上轉動著音樂盒,音樂盒響起日本《櫻花戀》的民謠。在聽起來溫柔而悲傷的音樂盒鈴聲中,女人卻開始用淒涼的語調歌唱關於戰爭的殘酷。背景如偶一般的、上下樓兩層的人物開始緩慢移動。中間的那一層布幕則不斷地變化如漩渦。

這場動漫歌劇(引自節目單)有細膩、多層次的聲音表現。激昂、慷慨或是悲傷,聲音拿捏得精準、美麗。場景基本上分成三個層次,前台不停地收拾椅子的女人、投影螢幕上出現的動漫機器人解體的身軀、以及彷彿像是背景、又像是相片中的人物、或是插畫的一景的背景人物。全長八十分鐘的演出當中,所有背景人物在舞台上都沒有太大的戲劇動作,他們的確有變化姿勢,卻非常微小。從他們的衣著、以及演唱內容判斷,他們就是士兵、戰士們。燈光有多層次的明暗變化,甚至可以將角色製造出類似照片或是ㄧ幅靜止的畫的質感。

我認為《迷幻戰境》是一場由聲音演出所主導、並且超越戲劇內容、戲劇動作、戲劇角色等元素的呈現。對比傳統觀眾理解的歌劇,富麗堂皇的考究場景、服飾、人物角色鮮明的塑造方式,『迷幻戰境』顯然低調許多。而這種對於角色、劇情、舞台場景的呈現手法、演員的現場動能所呈現的低調,所反映的是現代性以及各種表演領域界線愈來愈模糊的趨勢。三個不同的場景《士兵》、《戰士》、《間諜》之間並無戲劇線性的關聯,而是跳躍式的出現,透過三種層次的藝術:漫畫、聲音、以及劇場的互相呼應,表達出創作者對於戰爭這個主題的詮釋,將戰爭的存在昇華成美學來看待。

以現代人的角度觀看,什麼是戰爭呢?親身經歷的人可能已經死在戰場上。如果僥倖生還,那是一種殘酷的餘生經驗。對於持有一定距離的觀者而言,如果要被迫接受它的存在,那麼將那種不可觸及卻有存在的暴力昇華成為美學則是一種可能的方式。

歌詞內容是殘酷、掙扎、憤恨的情感中,而演唱的角色卻是如此面無表情、冷靜、如同塑像一樣不動。我認為這詮釋了導演的戲劇張力的功力。當內心激昂不已,而外在卻紋風不動,其中所帶來的諷刺更容易讓人注意到其不一致的差異性。在三個層次方面,著黃衣的女人、歌唱隊、以及投影的意象,交錯、互織成為互相牽扯或對話的三種層面。歌唱對始終都是如相片人物、如雕塑、如影子般出現在後方,對照的是前台不斷收拾椅子的女人,以及投影變化的各種機器人、漫畫。八十分鐘過去之後,留在我的感官當中的是歌唱者各種層次精準的聲音、以及如回憶一般的音樂盒轉動所響起的《櫻花戀》。

對於劇場而言,這是靜止的一幅畫。

對於音樂而言,這是聲響撞擊視覺的一大步。

《迷幻戰境》

演出|丹麥Hotel Pro Forma劇團
時間|2015/3/2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跨界當代冷調電音的聲音,或是幾何線條蔓延,拼貼日本動畫圖像,偶有片刻實景穿插,堆疊的層次感模糊了任何主線進行之可能,藉由一種迷離幻影的誘人姿態,譜出劇中一幅戰爭之意象詩。(白斐嵐)
3月
30
2015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