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團的新時代 (下)《紐約愛樂亞洲巡迴》
3月
21
2018
范志登與紐約愛樂(牛耳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6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2018亞洲巡迴台灣的第二場演出,選擇了常見的、能夠展現樂團實力的大型管弦樂作品——馬勒(G.Mahler)《升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並搭配鋼琴家王羽佳(Yuja Wang)與樂團協奏普羅柯菲夫(S.Prokofiev)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普羅柯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無疑是王羽佳的拿手曲目,2009年王羽佳與阿巴多於琉森音樂節演奏的此曲,已成為經典的版本,曾多次演出此曲的王羽佳,此次訪台的演奏,也同樣吸引人。王羽佳比較炫技傾向的特質,在這首作品中便有了發揮的空間,困難的快速音群、和弦等,都被王羽佳游刃有餘的彈奏出來,比較可惜的是指揮范志登(Jaap van Zweden)與紐約愛樂的伴奏,顯得有些伸展不開,導致與鋼琴獨奏間無法有著精彩的火花。王羽佳的普羅柯菲夫是大膽、狂放的綺麗冒險,范志登與樂團的普羅柯菲夫則是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的低調陪襯,少了些緊湊的銜接。聽了兩場范志登的指揮後,筆者認為,范志登的指揮風格是比較沉穩的,速度的選擇通常偏慢,比較像是老一輩大師們所採取的風格—穩紮穩打、著重於細節。

上述的指揮特色,在馬勒《第五號交響曲》中便有著明顯的體現。范志登採用了偏慢的速度,全部演奏時間逼近八十分鐘,這對於馬勒第五來說是相當慢的。也正是這樣一個腳踏實地的詮釋風格,使得整首馬勒第五聽得出來指揮處處用心的琢磨、設計,並且對於樂團應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如此才能讓當晚的演出幾乎沒有什麼失誤,音樂穩穩地跟著指揮而進行。然而較可惜的是,整首樂曲聽下來竟因為沒有什麼大問題,四平八穩的鋪展著而漸漸讓筆者感到疲乏,因為缺少了現場演出放手一搏的刺激與指揮與樂團的大膽衝撞而顯得缺少趣味,忠實地將譜面上的音響立體化卻少了個人的特色。不過樂團的水準仍是相當高,不論是音色、音準、穩定性等這類基本功夫問題,紐約愛樂都有著深厚的演奏實力,但就是太過於老實的演奏,而讓音樂無法打動人心、無法與現場的聽者有著較深刻的共鳴。筆者以為這點應是指揮的責任。

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與第二樂章「如暴風雨般激動並更加強烈」(Stürmisch bewegt, mit größter Vehemenz)基本上沒有明顯的區別,情緒與力道均相同,如此當然讓筆者感到有些可惜,更不用說第一樂章中每段音樂都有其對比,如何做出明顯的區隔,或許值得再設計。第二樂章一樣是以偏慢的速度展開,就如同筆者前述的問題,聽到最後便顯得有些冗長,索然無味了。筆者發現,范志登的詮釋從第一到第五樂章,幾乎都有著等重的比例,少了起承轉合的鋪排,因此夾在前三個激動樂章後,著名的第四樂章也未能產生應有的效果。筆者以為,范志登的馬勒有著名家風範的雛形,但尚未能到達成熟的境地,筆者很期待不久之後能夠再聽到范志登的馬勒,我想應更有著更加引人入勝的表現。

雖然如此,樂團在此首作品中所表現的高水準,是不容忽視的。紐約愛樂的每位團員本身都有著相當高超的演奏實力,像是小號漂亮的音色與穩定的吹奏,長號、長笛、雙簧管、低音管等樂器都有著令人印象極深刻的獨奏片段。比較可惜的是第三樂章獨奏的法國號,當晚可能不在最佳的狀況內,尤其高音域時音色有些模糊,不過整體來說已經是相當不容易,這樣的音色已是台灣樂團難得聽到的。美國樂團慣用的活塞式小號,其特點為音色嘹亮具穿透力,此次紐約愛樂的小號首席有著無比精彩的吹奏,不過筆者私心認為馬勒的音樂若能使用歐洲系統的轉閥式小號演奏,應能呈現更溫暖、圓潤的音色。當然的這也是美國樂團不同於歐洲樂團、而有著獨特風格的地方。

綜觀此次紐約愛樂訪台的兩場演出,第一場的《春之祭》無疑是準總監與該團交出的一張漂亮成績單,至於第二天演出的馬勒第五,筆者認為或許尚需時間的磨合。誠如中提琴首席Cynthia Phelps所說的:「我們與范志登一起工作時都感到吃驚,他是那樣一位極致的音樂家,我們太期待未來能與他共事,開始新的探險。」紐約愛樂的新時代準備來臨,筆者相當期待這百年名團的下一趟極致、大膽的探險!

《紐約愛樂亞洲巡迴》

演出|范志登(Jaap van Zweden)、王羽佳與紐約愛樂
時間|2018/03/18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為例,范志登以一個穩定、中庸的速度展開,不同節拍的轉換與複雜的重音、節奏型,都被范志登處理的十分清楚。這樣一首編制龐大、極為複雜的作品,竟被范志登梳理的有條不紊,讓人聽得相當過癮。(武文堯)
3月
21
2018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