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團的新時代 (下)《紐約愛樂亞洲巡迴》
3月
21
2018
范志登與紐約愛樂(牛耳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9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2018亞洲巡迴台灣的第二場演出,選擇了常見的、能夠展現樂團實力的大型管弦樂作品——馬勒(G.Mahler)《升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並搭配鋼琴家王羽佳(Yuja Wang)與樂團協奏普羅柯菲夫(S.Prokofiev)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普羅柯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無疑是王羽佳的拿手曲目,2009年王羽佳與阿巴多於琉森音樂節演奏的此曲,已成為經典的版本,曾多次演出此曲的王羽佳,此次訪台的演奏,也同樣吸引人。王羽佳比較炫技傾向的特質,在這首作品中便有了發揮的空間,困難的快速音群、和弦等,都被王羽佳游刃有餘的彈奏出來,比較可惜的是指揮范志登(Jaap van Zweden)與紐約愛樂的伴奏,顯得有些伸展不開,導致與鋼琴獨奏間無法有著精彩的火花。王羽佳的普羅柯菲夫是大膽、狂放的綺麗冒險,范志登與樂團的普羅柯菲夫則是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的低調陪襯,少了些緊湊的銜接。聽了兩場范志登的指揮後,筆者認為,范志登的指揮風格是比較沉穩的,速度的選擇通常偏慢,比較像是老一輩大師們所採取的風格—穩紮穩打、著重於細節。

上述的指揮特色,在馬勒《第五號交響曲》中便有著明顯的體現。范志登採用了偏慢的速度,全部演奏時間逼近八十分鐘,這對於馬勒第五來說是相當慢的。也正是這樣一個腳踏實地的詮釋風格,使得整首馬勒第五聽得出來指揮處處用心的琢磨、設計,並且對於樂團應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如此才能讓當晚的演出幾乎沒有什麼失誤,音樂穩穩地跟著指揮而進行。然而較可惜的是,整首樂曲聽下來竟因為沒有什麼大問題,四平八穩的鋪展著而漸漸讓筆者感到疲乏,因為缺少了現場演出放手一搏的刺激與指揮與樂團的大膽衝撞而顯得缺少趣味,忠實地將譜面上的音響立體化卻少了個人的特色。不過樂團的水準仍是相當高,不論是音色、音準、穩定性等這類基本功夫問題,紐約愛樂都有著深厚的演奏實力,但就是太過於老實的演奏,而讓音樂無法打動人心、無法與現場的聽者有著較深刻的共鳴。筆者以為這點應是指揮的責任。

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與第二樂章「如暴風雨般激動並更加強烈」(Stürmisch bewegt, mit größter Vehemenz)基本上沒有明顯的區別,情緒與力道均相同,如此當然讓筆者感到有些可惜,更不用說第一樂章中每段音樂都有其對比,如何做出明顯的區隔,或許值得再設計。第二樂章一樣是以偏慢的速度展開,就如同筆者前述的問題,聽到最後便顯得有些冗長,索然無味了。筆者發現,范志登的詮釋從第一到第五樂章,幾乎都有著等重的比例,少了起承轉合的鋪排,因此夾在前三個激動樂章後,著名的第四樂章也未能產生應有的效果。筆者以為,范志登的馬勒有著名家風範的雛形,但尚未能到達成熟的境地,筆者很期待不久之後能夠再聽到范志登的馬勒,我想應更有著更加引人入勝的表現。

雖然如此,樂團在此首作品中所表現的高水準,是不容忽視的。紐約愛樂的每位團員本身都有著相當高超的演奏實力,像是小號漂亮的音色與穩定的吹奏,長號、長笛、雙簧管、低音管等樂器都有著令人印象極深刻的獨奏片段。比較可惜的是第三樂章獨奏的法國號,當晚可能不在最佳的狀況內,尤其高音域時音色有些模糊,不過整體來說已經是相當不容易,這樣的音色已是台灣樂團難得聽到的。美國樂團慣用的活塞式小號,其特點為音色嘹亮具穿透力,此次紐約愛樂的小號首席有著無比精彩的吹奏,不過筆者私心認為馬勒的音樂若能使用歐洲系統的轉閥式小號演奏,應能呈現更溫暖、圓潤的音色。當然的這也是美國樂團不同於歐洲樂團、而有著獨特風格的地方。

綜觀此次紐約愛樂訪台的兩場演出,第一場的《春之祭》無疑是準總監與該團交出的一張漂亮成績單,至於第二天演出的馬勒第五,筆者認為或許尚需時間的磨合。誠如中提琴首席Cynthia Phelps所說的:「我們與范志登一起工作時都感到吃驚,他是那樣一位極致的音樂家,我們太期待未來能與他共事,開始新的探險。」紐約愛樂的新時代準備來臨,筆者相當期待這百年名團的下一趟極致、大膽的探險!

《紐約愛樂亞洲巡迴》

演出|范志登(Jaap van Zweden)、王羽佳與紐約愛樂
時間|2018/03/18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為例,范志登以一個穩定、中庸的速度展開,不同節拍的轉換與複雜的重音、節奏型,都被范志登處理的十分清楚。這樣一首編制龐大、極為複雜的作品,竟被范志登梳理的有條不紊,讓人聽得相當過癮。(武文堯)
3月
21
2018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