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842年的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是擁有百年悠久歷史的知名樂團,也是美國樂團的代表,更是世界樂團中的翹楚。紐約愛樂此次第八度訪台,由準音樂總監范志登(Jaap van Zweden)領軍,偕同大陸籍鋼琴名家王羽佳共同合作,帶來兩場不同曲目的演出。台灣為此次樂團亞洲巡迴的最後一站,百年名團與新任音樂總監的合作,更是讓愛樂者們拭目以待。第一天的曲目安排為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搭配史特拉汶斯基(I.Strav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指揮范志登對於台灣樂壇來說應不算陌生,從2012年起開始擔任香港愛樂管弦樂團(港樂)音樂總監至今,曾率領該團於台北中山堂演出。當時筆者便對范志登的指揮有著深刻的印象,這位荷蘭指揮對於音樂非常精準、銳利、敏感,拍點強而有力,在細膩、小聲的樂段也能夠有著仔細的鋪排,樂團在范志登的指揮下,往往呈現出準確、明晰的風格,一切細節都在范志登的設計之下展開。或許是有目共睹於范志登將香港愛樂的水準提升至國際水平,甚至參與國際唱片的錄製,或是不落俗套、往往給予合作音樂家驚喜、有著明確個人特色與想法的詮釋觀點,紐約愛樂遂決定讓范志登接任樂團第二十六任音樂總監,這無疑也是范志登指揮生涯的一高峰。2018/19樂季才將正式上任紐愛音樂總監的范志登,現在的準總監身分,是極為重要的一階段,在這段時間中新指揮與樂團正經歷著磨合期、雙方默契的培養等等,都為樂團之後的新時代做鋪陳。也因此此次樂團的訪台,更是值得詳加討論。在聽過第一場演出後,筆者認為紐約愛樂的未來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以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為例,范志登以一個穩定、中庸的速度展開,不同節拍的轉換與複雜的重音、節奏型,都被范志登處理的十分清楚。這樣一首編制龐大、極為複雜的作品,竟被范志登梳理的有條不紊,讓人聽得相當過癮。許多指揮在處理《春之祭》時多著重在樂曲的表現力上,充分做出大起大落般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范志登不只掌握了樂曲中比較激動、節奏性強的總奏部分,更將幾段比較纖細、有著抽象線條的地方同樣做了相當好的處理。像是樂曲第一部分的《春之輪舞》(Rondes printanières),前半部弦樂與雙簧管小聲的旋律鋪陳,加上各自分成四部的第一小提琴聲部、短笛的顫音與三連音等等,呈現了一種如室內樂般晶瑩剔透的質感,這是相當少見的。全曲中具有這類性質的樂段,與聲響不諧和、大聲的樂段呈現出極大的對比與差異。
比起《春之祭》的動靜分明,范志登指揮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較為靜態的,整首樂曲被詮釋的不慍不火,讓布拉姆斯以較古典式的風格呈現;聲部的平衡、結構的穩定被視為主要,聽慣了善於將布拉姆斯協奏曲的樂團部分處理的濃妝豔抹、比較浪漫傾向的,或許會覺得范志登與紐約愛樂的版本過於中規中矩,沒有甚麼特色。筆者認為范志登處理的布拉姆斯,正好與王羽佳的彈奏呈現了明顯的對比與互補。王羽佳長久以來以驚人的技巧聞名,配上率性、風格的演出服裝,頗為人樂道。這樣一位比較著重在技巧、表現上的鋼琴家,彈奏布拉姆斯應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不只有著困難的技術要求,如何兼具音樂的深度,是相當值得加以琢磨的。王羽佳在彈奏上仍然維持著一貫精準、富有張力的演奏,然而在細節上—觸鍵、音色以及articulation等部分,筆者認為還可以再做更進一步的表現。
技巧的痕跡太過於明顯,就顯得喧賓奪主了,也造成了音樂不夠流暢,有些拘泥於小節。像是一個三段體(ternary form)的慢板第二樂章,王羽佳太刻意的要表現出細緻、精緻的質感,卻顯得不夠自然。A段結尾前的一段半音下行樂段,王羽佳以極微弱的音量彈奏出,其效果見仁見智。紐約愛樂在第一場演出中弦樂的細緻度、可塑性較弱,不過管樂的表現卻相對突出。紐約愛樂管樂的音色相當出色,可以是溫暖、柔和的,也可以是精準、光亮、外放的,尤其配合著指揮將布拉姆斯音樂中比較細微、內斂的部分,仔細的做出效果來。王羽佳的演奏是著重技巧、炫技性較強的,紐約愛樂的伴奏正好補足了音樂的深度。
《紐約愛樂亞洲巡迴》
演出|范志登(Jaap van Zweden)、王羽佳與紐約愛樂
時間|2018/03/17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