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寫實的懵懂青春《來自星海的約定》
7月
02
2015
來自星海的約定(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0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這是一個來自大學戲劇科系的學期製作,有著不俗的製作動機但卻失之粗疏的故事梗概,述說一個因為受父親之託返回台南傳統漁村照顧失智祖母的大學生家恩,又因著表姊婷婷的關係認識了漁村內的其他年輕人。同時某財團也試圖大量在當地收購土地與魚塭進行整建投資,漁村風貌恐將永不復存;這些年輕人基於對環境生態保護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動機一起努力,並終於為這個夏天留下難忘的記憶。

人文保存,生態關懷,土地正義,老人照護及其他社會相關議題的關注與親身參與,本來應該是這齣劇本中最應被著墨的核心價值,然而年輕人對上述議題的參與,從議題被認知的方式,認知所得的內容與論述乃至採取行動的途徑與方式,在本劇中均輕描淡寫,有名無實,甚至刻板化成有如正流行的電視鄉土劇情一般淺薄突梯,脫離現實。故事架構既以反應漁村的現況、現實為出發點,姑且不論劇場表現手法為何,總要能在劇場上有血有肉地對現實有所描寫或再現;但不管從劇中的年輕大學生的角色(其中扣掉一位從台北回來的「天龍」大學生不算,至少應還有三位漁村在地年輕人),到飾演中年一代的家恩父親或財團經理的演員,均無法稱職地在台上詮釋出符合漁村風情的腔調與韻味,亦無從在舞台上產生與土地連結的在地感。而針對核心劇情的魚塭是否要留要賣,發生賣地爭執的世代間是否和解,均取巧蒼白地設計成失智阿嬤的一場龍王夢之後就忽然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過程中作為主角的這些年輕人付出了什麼努力,與假想敵財團間形成了什麼樣的對壘周旋,而中間經過什麼樣的轉折為什麼最後會出現皆大歡喜的結局,完全付之闕如。如果照時下正夯的「谷阿莫講解法」,全劇應該可以四行讓人看懂:「一群唱唱跳跳學打鼓學街舞很開心但對於對抗財團事實上束手無策的年輕人加上一個很會神遊的老阿嬤,忽然間風雨交加中阿嬤看到海龍王跟很多游來游去的魚,然後壞人就被打敗了其實有沒有被打敗根本沒有人知道,大家就很高興地在最有台南漁村人文風味的『數魚歌』歌聲中結束了這個令人難忘的夏天」。

本劇的問題,並不在於學生演員的是否青澀(事實上他們才華洋溢,台風穩健),也不在於製作經費是否足以做出想定的劇場效果(這齣戲竟然並列了寫實與極簡兩種舞台風格),而在於劇場人看待劇場的態度;台灣在近十年間,年輕學子親身介入參與環境與土地正義的例子比比皆是,從北部的「大埔農地案」到東海岸的「美麗灣開發案」,許多年輕學子參與其中鬥智出力的諸多真實經驗,真的是「真實人生比劇場還精采」。反之,本劇以描寫今日的漁村社會現實為包裝的外殼,但從編到導到演,都看不到劇場反應社會真實的努力痕跡,從無形人文資產「數魚歌」到劇中援引的所有應引起熱血年輕人關心的漁村變遷、人口失衡以及土地正義的議題,全部都流於概念與物件的拼貼,徒有空殼,而無足量相稱,足以感動觀眾的實質內涵。

劇場失能,徒具形式,我想這不是一個引導與啟發大學戲劇科系學子的正面例子。

《來自星海的約定》

演出|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105級
時間|2015/06/12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