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節奏《我在這裡》
9月
07
2020
我在這裡(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啟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5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學生)


當今舞蹈進入美術館,對我們而言已經不是件陌生的事情;而作品本身的空間與建築提供的空間如何產生碰撞或聯動,我想是值得觀者去探索的部分。

《我在這裡》是由編舞家張忠安所帶領的滯留島舞蹈劇場之作品,並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當期展覽《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中展出,且此作品為單純現場演出,每場演出內容也不盡相同。在《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文宣品上的描述「想表現出活展覽具一種激活性。」我想表演是名副其實「活展覽」;至於「激活性」,就得看作品是否能從觀者之間的對話產生出來。

演出時間一到,舞者一列出來,面向落地窗,牆壁貼著一張告示「觀眾可調整舞者的肢體」呈現出時針與分針,可惜告示於空間中顯得渺小,一開始觀眾就讓出整個走道給舞者,似乎沒人發現,因此多數人是由現場工作人員說明,才得知如何參與。而告示也清楚寫出「舞者會依照觀眾調整的時間,做出他們在這個時間下的日常。」當舞者「跳」完一段日常後即回原位,等待下一位觀眾互動,才會再開始。

這場演出裡面,多數是由小孩去「調撥時間」但也感受到小孩沒有完全理解指示,已經將舞者雕塑成各種樣子,卻也形成一個有趣的反射:「我們如何控制時間?」、「我們如何想像時間?」、「我們如何做時間?」……等。因此,也增添一些幽默感在這個作品當中。

我在這裡(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啟瑞)

回到作品結構中,我當下觀看的角度多半放在作品重複形式、舞者的即興及空間與作品的關係。重複這件事放在此作品中,我認為只是歸零的符號,並無太多強調的表現,但因為重複疊加了舞者表演的安全感,因此可以發現舞者的動作越來越接近作品本身想傳達的「日常」,也能在每一次的結構即興中越來越自由,觀眾便能更輕鬆的進入。再來想談作品與空間的對話。當此作品放入美術館中,在冰冷且挑高的長廊、大理石地板與大面落地窗之上,創作者選擇用色彩鮮明的服裝先將舞者(素材)放置上去,故開頭即製造出一片相對的空間,卻也直接的畫出舞台與觀眾的區域,直到觀眾得知能與作品互動後才逐漸打破;但除了互動之外,觀眾的位置、如何觀看是否有被放進作品中?這部分對我而言稍嫌沒有太多的處理。不過有趣的是,這樣的感受反而巧妙的把作品放在美術館,我可以經過它,我也可以認真的觀看它,更顯現觀者個人的喜好與自由,以及如同我們看靜態作品時的好奇與直接的主觀。然而若要看見作品與建築本身空間的呼應,我認為較無產生出特別的摩擦。

簡而言之,在創作這件事上,多數創作者都期待作品本身可以與觀者有所對話,無論是現場表演,抑或是靜態畫作、裝置、影像等等各種類型的作品。回到身為觀者的我,保持開放與好奇是重要的,但也莫忘懷疑也是重要的對話方式之一。笛卡爾曾說「懷疑是智慧的源泉」,當觀者對於接收到的訊息有所疑惑,便會有所提問,「對話」進而開始。

《我在這裡》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20/08/25 13: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