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異前的短暫歇息——《潮來之音》
7月
21
2022
潮來之音(曉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7次瀏覽

洪郁媗


本次的演出是曉劇場為八月即將到來的愛丁堡藝穗節製作的六十分鐘版本,節選了原作中關於女同性戀的越南代孕之旅和與盆栽為友的男子。或許因為演出時長刪減的緣故,貫穿於段落之間的線索並不明顯,亦或作品本身便偏好採用這類短篇幅的形式來回應導演試圖處理的宏大概念,我在觀看過程中偶爾感到段落間的不連續。另一件值得先聲明的事:若單純草覽節目介紹,只抓住幾個顯目的關鍵詞,如「災難」、「孤獨」、「存在」,很可能將《潮來之音》誤認為那類將觀者推入深淵的作品,反而錯過這次演出現場由肢體與潮聲共同堆疊成的療癒能量。


孤身為人,不符常規的異類

開演前夕,七位演員早已各自就位,他們將身體固著在特定的姿勢,成為如石刻般的雕塑,又像是禪修的入定。此刻,表演者的身體在此和舞台的枯山水、盆栽、沙發形成微妙呼應,肉身暫時凍結為靜物,是類屬於萬物的範疇,而非那我們願意獨立命名、稱之為「人」的存在。海浪的聲響將演員的身體從靜物化爲浪潮的部分,透過緩步進退模擬潮起潮落的現象;伴隨著演出者我妻惠美子的呼吸節奏和磬聲,眾表演者的身體時而彎折聚合如一即將襲來的巨浪,時而像浮現在海面、隨即消逝的浪花。甫開場便以身體的律動呈現浪潮的意象,但在這不斷重整、分離的海浪當中隱約存在某種不和諧的裂縫。


潮來之音(曉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首先,在浪聲漸隱之後,是所有角色偶然「同框」的一小段落。透過事件「抓回脫逃的貓」暫時解除眾人的漠然,當歡快音樂結束後,卻又回歸先前互不相識的狀態。在這段帶出角色的引子中,兩位愛侶和手持植物的男子為今日的要角,他們各自困擾的問題相異,但角色卻進入相似的狀態。兩位代孕失敗後的出現分歧的女同情侶或將盆栽作為唯一可訴說對象的男子,他們的身份及面臨的現況,在社會上無法歸為失常的那類,卻也不能如一般人「正常」生活。介於正常/失常兩著向度中間的灰色地帶是他們所處的尷尬位置,身處此地的人們,既無法享有對常規全然漠視的特權,亦得承受身為異類在主流社會生存所加諸的負擔和不解。那些與常人微小的不同,逐漸積累為日常生活的阻力:為什麼女同性戀想要有一個家,必須要承受更多肉身和心靈的折磨?為什麼殊異的思考方式會和世界產生隔閡,導致只有植物願意聆聽?劇場將這些社會中可能存在的情況放大為醒目的「事件」,製造一種外於日常的裂隙,使觀者能短暫地窺視唯在劇場黑暗裡閃現的無奈和孤獨。


在孤獨的本質裡相依

除了這意圖呈現生存之難的一面外,身兼編導的鍾伯淵將他所錄製的一些廣播、播客片段穿插其中,滋長出意外的幽默感。這些錄音涵蓋導演對另一劇名倒置之作《音來之潮》的訪談和像極了動物星球頻道的片段,導演的頻率似乎總是和主持人不在同一個電波上,因為他想討論即將絕種的白犀牛和文明的原始時代、深淵和意識流,而另一方則試圖維持合理的對話(但無功而返),兩方橫亙著理解的代溝。然而,在有點無理頭、摸不著頭緒的對話中,隱約地以無傷地方式帶出一些關於人作為生物的存有與孤獨的討論。

「孤獨的動物無法登上諾亞方舟」,某個存在於音訊裡的導演角色說。


潮來之音(曉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近結束時,戀侶的一方說了她重複無數次的夢。在夢中,她總是試圖穿越荊棘叢、艱難地試圖阻止火山噴發,夢醒前記住的是不變的結局——滾動的巨石仍在身後不斷追趕著,每次的努力皆為徒勞。當她再次向伴侶覆述這幾乎稱得上末日的夢境時,本劇的療癒時刻即將到來。結尾兩人緩步攜手前行,共同抵抗看不見的巨石,場景正如劇中人物的自述:「兩個薛西弗斯。 」

雖然在本次的版本中,末世的隱喻變得模糊,對災難的描述並不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終將降臨的災異或許並不可佈,因為總有某個人、某件事物在那糟糕至極的時候選擇與你一起共渡。《潮來之音》結束得溫柔,所幸那些災難的隱喻暫時隱沒在浪潮當中,短暫的安逸場景稍微消解了先前的困擾,反而帶出某種平靜,在暴風雨尚未到來之前。

《潮來之音》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2/07/16 14: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踏作為後現代舞蹈,為對長久以來除魅思維的回應,企圖歸於前現代、神秘與反語言之狀。簡直是對於西方劇場,尤其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戲劇之沉烈叛亂。然而,舞踏自身反對具體的意義與指認,在此作中卻與文本及語言之戲劇並置。這是否令前節論述舞踏內在深具之動能成為空談?
6月
27
2023
以日常生活的人為故事背景,構成了能看見日本311震災後,在生與死之間的雙重結構劇。透過這樣的架構,舞台上所訴說的語言讓人覺得疑問與不安,真的是有著肉身,擁有意識的「我」所發出來的語言嗎?(中村祥子)
11月
11
2020
鍾伯淵讓角色道出心底,卻不借用本身的「口」脫出話語,而是再安排一位矇眼演員替他們開口,以「攣身自我、複像自我」向觀眾、對方坦白一切。透過另一個自我返身覺察,以「矇眼」使自己的眼不見世間,反能破除眼界的侷限與障蔽,從「內觀」而探悉靈魂,觀照自我。(簡韋樵)
11月
02
2020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