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湧中漂流而來的語言裡看見什麼?《潮來之音》
11月
11
2020
潮來之音(曉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6次瀏覽
中村祥子(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語言」是屬於誰的?我說的「語言」真的是我的嗎?我發出的「語言」會傳遞給他人嗎?說起來,我擁有「語言」嗎?

曉劇場今年度的作品《潮來之音》(鍾伯淵編導,2020年十月十六至十八日於華山烏梅劇院演出),雖然有些抽象,卻是讓我們思考「真的擁有語言嗎」的一部作品。

劇中,講述了在各種情況下仍維持日常的人、植物、動物的「物語(MONOGATARI)」,以及潛在於劇中的聲音、音樂、場景、舞踏都讓人聯想日本311大地震後的世界。以日常生活的人為故事背景,構成了能看見日本311震災後,在生與死之間的雙重結構劇。透過這樣的架構,舞台上所訴說的語言讓人覺得疑問與不安,真的是有著肉身,擁有意識的「我」所發出來的語言嗎?換句話說,當我們想要說些什麼時,有「場面話」和「內心話」,能在這兩者之間感受到自身的拉扯所產生的傷痛。劇中有許多角色在描述自己的故事時,演員本身並不會發出聲音,而是由矇著眼睛的敘述者配合著演員的動作,就像是日本文樂的形式演出,對此,我有著非常深的興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演出開始及結束時的海浪聲和一同開展的舞蹈,還有劇中廣播的對話。為何呢?因為只有上述這幾段,角色是用自己的聲音說出自己的話。透過調整電波的廣播節目,電台主持人與導演的對話常常雞同鴨講,如同語言被否定。廣播場景中用清晰的語言表達,但彼此卻沒有交集來做對比,最後結束的呼告聲儘管不是言語,仍傳遞了某種「語言」。

本劇是「物語」,在日本,有竹取物語、伊勢物語、源氏物語等被稱為「物語」的作品。而「物語」在日文裡不是指說故事,是物怪進到了身體裡,騙取身體的意思【1】。的確,人的內心是被告知/被欺騙著,就如同恐山的巫女(Itako)與舞踏(Butho)一樣。

曉劇場2018年的作品《憂國》,在敘事外並沒有將台詞作為對話完整地說出來,演員只發出台詞中首字的音。(但完整台詞用字幕呈現)這樣的詮釋,我認為是透過延續第一個字的聲音、呼吸、停頓等交付給觀眾的感受力,試圖將舞台上的「語言」轉化成觀眾自己的「語言」。更深層的探究是,可以顯示人們對於有意識的身體所釋出的「語言」是不信任的。

而在這次《潮來之音》的開頭和結尾,由世界著名的舞踏團體¬「大駱駝艦」的前首席舞者我妻惠美子(Emiko Agazuma)老師所執導,我想許多人都還記得這段:人將身體託付於海浪中,身體被海浪拍打著,逐漸被海浪吞沒,存在變成泡沫,泡沫變成羊水,一度被吞噬而消逝的身體再生的感覺。死亡與重生、失去與恢復,可以說是喚醒「我」的「語言」之故事。而其中再生和恢復是乘著海的潮湧進行著。

在《潮來之音》這部作品中,曉劇場的挑戰不正就是基於對「語言」的信與不信之間,來回探討存在於自己身體裡「真實的語言」嗎?

註釋

1、原文「この『物語』という日本語は、MONO(=出来事)を語る(KATARU)という意味ではない。身体(=KARADA・空)の中に、MONO(=物の怪)が入り込み、KATARU(=語る/騙る)という意味である。」

2、本文作者中村祥子,譯者謝毓璇。

《潮來之音》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0/10/17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踏作為後現代舞蹈,為對長久以來除魅思維的回應,企圖歸於前現代、神秘與反語言之狀。簡直是對於西方劇場,尤其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戲劇之沉烈叛亂。然而,舞踏自身反對具體的意義與指認,在此作中卻與文本及語言之戲劇並置。這是否令前節論述舞踏內在深具之動能成為空談?
6月
27
2023
當她再次向伴侶覆述這幾乎稱得上末日的夢境時,本劇的療癒時刻即將到來。結尾兩人緩步攜手前行,共同抵抗看不見的巨石,場景正如劇中人物的自述:「兩個薛西弗斯。 」(洪郁媗)
7月
21
2022
鍾伯淵讓角色道出心底,卻不借用本身的「口」脫出話語,而是再安排一位矇眼演員替他們開口,以「攣身自我、複像自我」向觀眾、對方坦白一切。透過另一個自我返身覺察,以「矇眼」使自己的眼不見世間,反能破除眼界的侷限與障蔽,從「內觀」而探悉靈魂,觀照自我。(簡韋樵)
11月
02
2020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