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綺的作品我過去看得不多,去年台北藝術節的《早餐時刻》是初次經驗,舞台上三位舞者忙得不得了,又要跳,又要演,又要當攝影師;觀眾也忙得不得了,一下子看實版,一下子看虛版(投影),視覺不停地跳接,看似一盤散沙,幕後全是精密算計。與其說孫尚綺想玩的是藝術無疆界,《早餐時刻》更證明媒體無疆界,劇場無疆界。不算是很新的概念,但要玩得那麼徹底,也真不簡單。
《浮.動》不一樣,觀眾必須「進入」它的抽象,簡單,以及在電子噪音中回歸的純肢體發展。從一人,兩人,到三人的結構即興變化,然後進入如節目單中所描述的這三人舞:「摸索著外象與內蘊間的契合」。
我從「契合」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作品,最明顯的元素當然是三位舞者,和孫尚綺合作的另兩位男舞者分別是來自威爾斯的 Ross Martinson和來自德國的David Essing,David 魁梧而敏捷流暢, Ross矮小但有著戲劇性的內在,孫尚綺則有著外弛內張的身體幅度,強韌與抒情兼容並蓄,在整晚六十分鐘的時間裡,三個人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沒有誰一定領導誰的問題,但時間拉長之後,「契合」的難度就跑出來。
舞蹈中常說「能量」,其實很難化約成說明文字,你看著舞者們從冷靜到喘息,在時間、光影的推進中,從指尖的啟動、臂膀的交纏,到上下空間的對抗與橫掃,舞者在機智與直覺中選擇動力的收放點,它有點自由又不是太自由,我常會聯想到原住民裡的自由對位複音歌唱,各個聲部截然不同,但兄弟各自爬山後又要到一定的匯集點,造就「能量」。
主題是「空」內容卻不能是空,我必須說這樣的題目不容易,因為考驗舞者身體的「深度」(dimension)要夠,並在動作的交鋒與屈從間展延出綿延度(sustainability),還要細膩變化以撐起時間拉長後的競逐與迴旋而出的火花。而《浮.動》所營造的能量,在我看的那一場的中後段之後,就有些力不從心,脫逸了向上迴旋(如英文標題「uphill」)的軌道,動作的施與受,攻與退之間失去了延續的主題動機,流動性與說服力大打了折扣。而兩位外籍舞者身體的「深度」問題就益發明顯,外象有之,內蘊則不足。後半段的重心雖擴及三人的交織變化,以及對兩兩「關係」的發展,但戲劇性的眼神對視、咬嚙的慾望暗示,挑逗性的呼吸喘息聲,三人舞的換位或對位,重覆的動作再現等等,像半路殺出的新方程式,則又與作品一路營造的「抽象、簡單」風味不同,而這個新出現的主題動機也很難再有往上堆疊的能量。
孫尚綺形容《浮.動》是他對身體探索的三部曲之末,前面的兩支皆為獨舞小品。儘管是達陣之作,對我而言卻有未達陣之憾。但孫尚綺最大的優勢也在此,他有極佳的身體質地,快慢之間有著機敏的控制與爆發力,也顯示他之所以在歐洲被看見的差異性,期待下次再見他的新作。
《浮.動》
演出|崎動力劇場
時間|2013/03/10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