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翻轉的姿態《白水》
6月
04
2015
白水(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5次瀏覽
楊美英(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面對一個二十餘年前的台灣現代劇場史上的重要文本,被選擇重新放上今日的舞台,從導演方向、表演風格、表現意旨等,都是令人期待的。

開場前,坐在小小的牯嶺街小劇場一樓觀眾席內,看著牆上投影有「白水」二字,圓形的圖騰般線條持續繞圈,彷彿暗示著什麼在攪動著、鼓脹著,漆黑的地板上,僅有一束明顯的光線,光圈內放著一件對摺的西裝外套、一頂紳士帽。如此設計的意圖,可說清晰,對照了開演後的場面調度,更是明白易懂:譬如一開場的演員詹慧玲再三口呼佛號,似乎仍然無法壓制蛇信的迴旋舞動,也好似莫名的慾望一再翻擾扭轉著,直到先後費力的戴帽穿上西裝之後,才得以勉強安下,接著被其餘三位女演員繞圈高聲吟誦:「……是誰在那獨坐惆悵?是誰在那暗神傷?是誰在那寸段柔腸?是誰在那晃……晃……輕輕晃?」

因此,由場面上的角色動線、或是在進入已故劇場編導田啟元原著文本前後的新增片段來看,這次同黨劇團所推出「經典文本‧全新演繹」,應當是要將過往許多版本對於白蛇青蛇許仙三角關係各種解讀的關注轉移到以法海為主體:法海的愛恨貪嗔有如前述三角關係的糾葛纏繞,亦或是法海自身同處愛河慾浪滔滔、卻拒絕面對、自我壓抑!?

於是,在這次的《白水》中,陰性的角色如白蛇青蛇的重要性,勢必要讓位給陽性的法海或許仙;對應到表演團隊為四位女演員,身上服裝為一致的水藍裙裝之外,飾演法海者是唯一有額外加上帽子與西裝外套的人,其特殊性不言自明。有趣的是,從當年臨界點劇象錄原創首演版本的全男版,到這回同黨的全女版,在角色表達的肢體語彙和聲音表情上面,卻是回歸白蛇青蛇的柔媚、法海許仙的陽剛——此豈非回歸四個角色的傳統男女性別印象?如此一來,何以採納全女版的演員陣容,意欲完成的初衷或目標為何?讓人為之費解。

除了好奇此劇中的角色性別形象設定的原由,對於全劇主要段落的表現手法,注意到三點:一,四位演員對於角色內在經營與外在投射的表達,不僅明顯存在著世代與能力成正比的落差,還包括表演方法的差異,對於角色互動與全本戲劇情境的建構著實產生了「解構」的效益;二,劇中穿插大量的舞蹈化動作,看似流暢悅目,卻因此可能減弱了角色關係緊繃的張力,進一步無法觸即文本原有對於人性的深層詰問與揭露;三,若是以「1+3」來觀察演員/角色的配置狀況,由三位年輕女演員的寫實表演取向推動出的四角對話、拉扯,反而趨近了ㄧ般傳說神話劇場的擬話劇演出模式,如同演後座談一位觀眾所提出的疑問,讓筆者心有戚戚焉:那麼,搬演「白水」與「白蛇傳」的故事有何不同?

即使在原著文本(或者可以說是主要戲劇情節)之後,場上出現了三女攀附纏繞著看來痛苦掙扎的法海,讓觀眾們看到了回扣到開場的法海內心戲的肢體舞動一段,明確的交代了本劇以法海為核心的概念。不過,法海的慾望為何、又為誰而湧動,以及導演將文本重心移交給法海的目的為何等等,似乎無法在中間大段的對話或肢體舞動之中獲得更多的推演與解讀,是以這般翻轉的企圖,徒有姿態展現。

再者,筆者思考著:縱然肢體動作成為本次重新演繹的重點選項,加上法海成為新版導演敘事的內在主軸,仍然無法完全拋棄原著劇本既有的言詞與音韻,也無法避免運用肢體來建構角色的課題,同時必須面對如何在舞蹈表現和戲劇表達之間,找到能夠相互融合或其他抗衡的有效策略。因為,我們無法在單一層次的律動之中尋獲新版詮釋的內涵。而且,在明確的詮釋觀點之外,我想我們還需要豐實的肌理貫徹,才得以支撐觀賞的全盤理解與感受。

《白水》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5/05/31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戲曲演員的身段有更多包袱,如何打開程式化的身體對演員而言可能是一場歸零的開始、需要更多的嘗試與勇氣,因而把所有的焦點都讓渡給聲音的表現。
12月
26
2022
本劇剝離了服裝道具後直指神性與蛇性的對抗,「擅化人形,自取其辱」法海以此話斥責白蛇,卻也道破了他無法面對成人的慾望。(蔡晧正)
6月
16
2015
重新搬演《白水》如果無法與當下的時事相連結,那就只能像復刻版的黑膠唱盤,重溫舊夢的滋味罷了。更何況田啟元在《白水》,甚至1995年全女版的《水幽》,所實驗的身體訓練與聲音的結合,是此一新版本所難以項背。(葉根泉)
6月
01
2015
同志情慾為何「於世不容」?蛇何以是「妖」必須被斥於外?全劇沒有解答,也沒有進一步探問,似乎視為既存現象而接受。撇去性別指涉,這版創作甚也沒有意識到舞蹈和戲劇編作思維的差異,或細膩地處理文字與動作之間的對應關係。(林乃文)
6月
01
201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