踟躕不前的《白水》
12月
26
202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6次瀏覽

1993年田啟元引領臨界點劇象錄演出《白水》,為婚姻與性別刻板印象刨去了制式規範,回望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無論是台南人劇團於2006年演出的《白水―青春正豔版》,或是2015年同黨劇團重演的《白水》,都證明了原版《白水》在臺灣小劇場史中的重要性。一齣從戲曲中脫胎而出的現代戲劇作品,如今又重新安置回到傳統戲曲的位置,如此的歸返究竟何者變、何者不變?


將焦點讓渡給聲音

原版《白水》取材並化用〈水鬥〉,〈水鬥〉一則是白素貞與青蛇至金山寺與法海水鬥討回許仙,法海的不通情理、許仙的猶疑與懦弱突顯了白素貞對愛的執念與奮不顧身。而在原版《白水》中,四名男性的扮演打破了對性別二元的對立,人妖之別也暗合著同志情感的處境,其他版本的《白水》也試圖挖掘不同的性別與情慾的詮釋,而現今以臺灣豫劇團成員為主的《白水》則回到最原始的性別框架中,在聲音與科技之間打轉,從劇團文宣所稱「實驗戲曲音樂劇」,並強調結合「聲樂歌隊、互動藝術、多媒體影像、音樂設計」等元素,令人想起豫劇團的《試妻!弒妻!》也同樣由林明霞執導的聲音劇場作品,歌隊的運用、聲音的嘗試,或許是在原版《白水》的歌隊和聲型態找到創作連結。


《白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提供

豫版《白水》開場,一名女子著白衣扭動著姿體,此種舞動不同於原版對身體敘事美學的思考與建構,而是以模擬蛇類的姿態為主,或許豫版也並不打算在身體敘事方面著墨,以至於接下來的演出中並未發揮戲曲演員的身段與姿態,更多時候,演員的身體是靜止的,除了歌者或口白者以外,其他角色往往成為了背景。或許戲曲演員的身段有更多包袱,如何打開程式化的身體對演員而言可能是一場歸零的開始、需要更多的嘗試與勇氣,因而把所有的焦點都讓渡給聲音的表現。


讓歌隊作全然的旁觀者

原版《白水》的歌隊和聲是角色間不同身份的切換,角色也同時是旁觀者,猶如旁觀的歌隊觀看一切事情的發生,此種手法的運用在《試妻!弒妻!》中的歌隊更近似此種疏離作用,而豫版《白水》則以聲樂和聲作為歌隊、為全然的旁觀者,但也與劇中角色的距離拉得更遠,抹去身體敘事的脈絡,僅保留下同樣的劇本台詞,因而讓「是誰在那晃~晃~輕輕晃~」等台詞顯得空洞且莫名,究竟是什麼在晃呢?若要說聲樂與整齣戲的契合之處,或許是在一聲聲沉穩的「南無阿彌陀佛」似法海的聲聲催逼,擴張了法力的莊嚴感與壓迫感。此齣戲的四個角色,多數由豫劇團演員擔綱,而秀琴歌劇團莊金梅則跨刀飾演青蛇一角,本劇將原版角色的唸白化為唱段,前半部的曲調大致配合著聲樂,到後半部曲調則回到傳統的板式,鑼鼓點的加入讓演員的掌握度較高,蕭揚玲飾演的白蛇聲音清亮高亢、美聲動聽,然莊金梅的金嗓未能充分展現,似乎到了高音處收音便不見,實為可惜!


《白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提供

此外,若回到「實驗戲曲音樂劇」的意圖去觀看,豫劇與歌仔戲的曲調或唱腔能有效象徵何種意涵或差異嗎?否則為何要跨劇種合作呢?將一齣脫胎自傳統戲曲的現代戲劇重新以傳統戲曲的方式演繹,這之間看不到轉譯或重新詮釋的空間,似乎只是嘗試一種歌唱的形式、並將原版《白水》安放回傳統戲曲的脈絡,整齣戲顯得顧慮甚多、施展不開,猶如在往前奔走的道路上踟躕不前。相較於小劇場的表演型態,戲曲擁有較多傳統的包袱,然而處理這樣一齣風格大膽的《白水》,或許也該放手一搏,若要安穩,何不演出傳統的〈水鬥〉呢?

《白水》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2/12/07 19:00
地點|中山大學逸仙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剝離了服裝道具後直指神性與蛇性的對抗,「擅化人形,自取其辱」法海以此話斥責白蛇,卻也道破了他無法面對成人的慾望。(蔡晧正)
6月
16
2015
法海的慾望為何、又為誰而湧動,以及導演將文本重心移交給法海的目的為何等等,似乎無法在中間大段的對話或肢體舞動之中獲得更多的推演與解讀,是以這般翻轉的企圖,徒有姿態展現。(楊美英)
6月
04
2015
重新搬演《白水》如果無法與當下的時事相連結,那就只能像復刻版的黑膠唱盤,重溫舊夢的滋味罷了。更何況田啟元在《白水》,甚至1995年全女版的《水幽》,所實驗的身體訓練與聲音的結合,是此一新版本所難以項背。(葉根泉)
6月
01
2015
同志情慾為何「於世不容」?蛇何以是「妖」必須被斥於外?全劇沒有解答,也沒有進一步探問,似乎視為既存現象而接受。撇去性別指涉,這版創作甚也沒有意識到舞蹈和戲劇編作思維的差異,或細膩地處理文字與動作之間的對應關係。(林乃文)
6月
01
2015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