踟躕不前的《白水》
十二月
26
202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3次瀏覽

1993年田啟元引領臨界點劇象錄演出《白水》,為婚姻與性別刻板印象刨去了制式規範,回望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無論是台南人劇團於2006年演出的《白水―青春正豔版》,或是2015年同黨劇團重演的《白水》,都證明了原版《白水》在臺灣小劇場史中的重要性。一齣從戲曲中脫胎而出的現代戲劇作品,如今又重新安置回到傳統戲曲的位置,如此的歸返究竟何者變、何者不變?


將焦點讓渡給聲音

原版《白水》取材並化用〈水鬥〉,〈水鬥〉一則是白素貞與青蛇至金山寺與法海水鬥討回許仙,法海的不通情理、許仙的猶疑與懦弱突顯了白素貞對愛的執念與奮不顧身。而在原版《白水》中,四名男性的扮演打破了對性別二元的對立,人妖之別也暗合著同志情感的處境,其他版本的《白水》也試圖挖掘不同的性別與情慾的詮釋,而現今以臺灣豫劇團成員為主的《白水》則回到最原始的性別框架中,在聲音與科技之間打轉,從劇團文宣所稱「實驗戲曲音樂劇」,並強調結合「聲樂歌隊、互動藝術、多媒體影像、音樂設計」等元素,令人想起豫劇團的《試妻!弒妻!》也同樣由林明霞執導的聲音劇場作品,歌隊的運用、聲音的嘗試,或許是在原版《白水》的歌隊和聲型態找到創作連結。


《白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提供

豫版《白水》開場,一名女子著白衣扭動著姿體,此種舞動不同於原版對身體敘事美學的思考與建構,而是以模擬蛇類的姿態為主,或許豫版也並不打算在身體敘事方面著墨,以至於接下來的演出中並未發揮戲曲演員的身段與姿態,更多時候,演員的身體是靜止的,除了歌者或口白者以外,其他角色往往成為了背景。或許戲曲演員的身段有更多包袱,如何打開程式化的身體對演員而言可能是一場歸零的開始、需要更多的嘗試與勇氣,因而把所有的焦點都讓渡給聲音的表現。


讓歌隊作全然的旁觀者

原版《白水》的歌隊和聲是角色間不同身份的切換,角色也同時是旁觀者,猶如旁觀的歌隊觀看一切事情的發生,此種手法的運用在《試妻!弒妻!》中的歌隊更近似此種疏離作用,而豫版《白水》則以聲樂和聲作為歌隊、為全然的旁觀者,但也與劇中角色的距離拉得更遠,抹去身體敘事的脈絡,僅保留下同樣的劇本台詞,因而讓「是誰在那晃~晃~輕輕晃~」等台詞顯得空洞且莫名,究竟是什麼在晃呢?若要說聲樂與整齣戲的契合之處,或許是在一聲聲沉穩的「南無阿彌陀佛」似法海的聲聲催逼,擴張了法力的莊嚴感與壓迫感。此齣戲的四個角色,多數由豫劇團演員擔綱,而秀琴歌劇團莊金梅則跨刀飾演青蛇一角,本劇將原版角色的唸白化為唱段,前半部的曲調大致配合著聲樂,到後半部曲調則回到傳統的板式,鑼鼓點的加入讓演員的掌握度較高,蕭揚玲飾演的白蛇聲音清亮高亢、美聲動聽,然莊金梅的金嗓未能充分展現,似乎到了高音處收音便不見,實為可惜!


《白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提供

此外,若回到「實驗戲曲音樂劇」的意圖去觀看,豫劇與歌仔戲的曲調或唱腔能有效象徵何種意涵或差異嗎?否則為何要跨劇種合作呢?將一齣脫胎自傳統戲曲的現代戲劇重新以傳統戲曲的方式演繹,這之間看不到轉譯或重新詮釋的空間,似乎只是嘗試一種歌唱的形式、並將原版《白水》安放回傳統戲曲的脈絡,整齣戲顯得顧慮甚多、施展不開,猶如在往前奔走的道路上踟躕不前。相較於小劇場的表演型態,戲曲擁有較多傳統的包袱,然而處理這樣一齣風格大膽的《白水》,或許也該放手一搏,若要安穩,何不演出傳統的〈水鬥〉呢?

《白水》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2/12/07 19:00
地點|中山大學逸仙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剝離了服裝道具後直指神性與蛇性的對抗,「擅化人形,自取其辱」法海以此話斥責白蛇,卻也道破了他無法面對成人的慾望。(蔡晧正)
六月
16
2015
法海的慾望為何、又為誰而湧動,以及導演將文本重心移交給法海的目的為何等等,似乎無法在中間大段的對話或肢體舞動之中獲得更多的推演與解讀,是以這般翻轉的企圖,徒有姿態展現。(楊美英)
六月
04
2015
重新搬演《白水》如果無法與當下的時事相連結,那就只能像復刻版的黑膠唱盤,重溫舊夢的滋味罷了。更何況田啟元在《白水》,甚至1995年全女版的《水幽》,所實驗的身體訓練與聲音的結合,是此一新版本所難以項背。(葉根泉)
六月
01
2015
同志情慾為何「於世不容」?蛇何以是「妖」必須被斥於外?全劇沒有解答,也沒有進一步探問,似乎視為既存現象而接受。撇去性別指涉,這版創作甚也沒有意識到舞蹈和戲劇編作思維的差異,或細膩地處理文字與動作之間的對應關係。(林乃文)
六月
01
2015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三月
21
2023
當代傳奇劇場以跨文化改編走出鮮明的特色,如今當代戲曲跨文化改編的作品屢見不鮮,《女神·西王母》看見了劇團力圖求新求變的決心,但同時也暴露了缺乏專業編劇與旦角戲的雙重問題。
三月
18
2023
寫意性是戲曲重要的美學命題。曾永義認為寫意性是戲曲在當代表演藝術中,無可取代的美學價值。身段是戲曲最基本的美學命題,透過戲曲演員的身段表現,就能展現人物性格與情緒、變化場景與氛圍。
三月
17
2023
回歸戲劇類型,公堂戲的結構並不複雜,其魅力或許就在正義伸張的痛快。公堂戲是媒介,也是入口,像圖騰般,勾連我們對公義的想像與模擬。無論出自實事或虛構,公堂戲都必須細膩梳理出虛擬的公義。因此,沉冤昭雪的結局,其實直指著人心所向。而善惡必報也暗合著民間信仰重視的勸善意圖。《郡馬斬子》最終帶給觀眾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一如民戲,顯示神人之間的無形連結,用某種不變的意念,回應劇烈變動的世界。
三月
11
2023
此次豫劇團演出的《求你騙騙我》為老戲新製,在原有的劇情架構上以生活化的台詞貼近觀眾,值得一觀的是,演員們挑戰相異的行當以及彼此對戲的默契令人感受到誠意滿滿。豫劇團在台扎根七十年,王海玲與朱海珊皆擔負起傳承的重責
三月
0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