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不朽的情愫—2019嘉義新舞風《亙古》
9月
03
2019
2019嘉義新舞風-阿黛爾的行板(嘉義新舞風粉絲專頁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3次瀏覽
陳玟琪(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邁向第八年的嘉義新舞風,每年藉由不同主題進行編創,獨創出嶄新的舞蹈語彙,給於舞蹈創作者一個發表作品的平台,也讓觀眾更多機會觀賞舞蹈藝術。

《阿黛爾的行板》編舞者簡麟懿,以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為出發點創作。一名女舞者行走在椅子上,藉由男舞者搬動椅子排列出行走的路線,手電筒的光源照亮舞台,逐一增加集於男子身上,過程中舞者掙扎地舞動,女舞者緩慢踩上他人的身軀,銜接椅子,走出幕外。筆者認為此舞作特別之處在於燈光運用:前半段暖色調的光源,營造出溫和氛圍,女舞者緩緩走在椅子上,建立起此舞作的基調,加上故事的輔助,使筆者更易投入在其中;轉化至手電筒片段時,從暖色調至冷色調,投射出的光源明顯切割出明暗對比,使視覺焦點集中於光源內的舞者上,舞者舉動更加顯著,不管是從視覺上或動作質地,甚至於音樂,都與前一段落是截然不同,創造出相異的空間,觸發筆者另個聯想。不過在轉接部分,讓筆者略感突兀,由於前段落結束後空場了一會,手電筒光源與音樂才出現,使筆者當下誤以為舞作結束。

第二首舞碼是編舞者李泰棋的《仨》,舞作透過肢體之間的連鎖反應,將動作連串起來,抑或由牽制他人行動而產生效果,闡述一直都「在」的概念。從顯而易見的主從關係,漸漸轉變平等關係,肢體上從依附他人,轉化成獨立個體,卻不失彼此應有的連結。舞者間有極佳的契合度,即使在這四位男舞者裡,有一人與另三人的連結貌似無交集,從動作上來看卻影響另外三人,陳述實質「不在」意念存在的面向,這是筆者感到有趣的所在。筆者感到困惑的是舞作中有一個半圓柱體的裝置,舞者雖以裝置為中心,但與舞者間的貫串略淺,如是想詮釋不在群體裡人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況下效益不是那麼的明顯。

最後一首舞作是《在那些消逝的時間裡》是由田孝慈所編創,作品僅一女舞者所詮釋,運用生活日常的肢體語言發展。此舞碼令筆者感到驚艷的是舞者的表現,獨舞對舞者與編舞者既是入門必備,卻也困難,在這樣的前提,筆者卻感受到舞者的張力充滿整個舞台。也有可能前兩首舞碼動態性較高,相對於此舞碼就較於安靜,舞者詮釋卻不失應有的氣場,甚至展現更多,讓筆者與舞者之間有共鳴產生內聚力,也許與舞者有豐富多元的舞蹈背景相關,讓此舞作有更多的詮釋方向。

今年嘉義新舞風主題《亙古》生命永恆,夢亦常駐,在這樣的大標題下,筆者認為可從三位的作品中,感受到編舞家用以人為本的情感關係作為發展,愛情的《阿黛爾的行板》、友誼情感《仨》及親情為主《在那些消逝的時間裡》,串連著生命此線,看完演出彷彿把人生也檢視一遍。情的化學作用通過不同生命功課佔領人的記憶,藉由作品闡述各自的故事。觀看舞蹈藝術,往往僅有一次機會,即使觀看相同舞作,卻諸多因素而每次有不同感受,如同生命稍縱即使,珍惜身旁的人,活在當下,把握每次的機會。

《亙古》

演出|雯翔舞團
時間|2019/07/28 14:30
地點|臺北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