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的豈止是語言而已?《舞.雷雨》
11月
10
2014
舞.雷雨(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8次瀏覽
湯欣曄(社會人士)

《舞.雷雨》將《雷雨》原劇本的語言置換,使得那種狗血八點檔般的劇情得以從激情中脫出,筆者是喜聞樂見的。鄧樹榮、邢亮與梅卓燕的合作,讓《雷雨》不再是直白的對話,而是改以身體呈現,似乎想從中重新迸出靈魂,從造型與形體創出一種語彙,要觀眾一眼即知人物間的關係與互動。以《雷雨》為本,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但不得不說的是,以《雷雨》為本,亦相當容易掉入另外一種窠臼。創作者首先在表演的定位上即模糊不已:《雷雨》脫開話劇的範疇之後,到底是舞蹈、舞劇、默劇還是形體劇場?這幾個名詞在文宣、導聆和演後座談裡都出現過,到底這個創作的說故事方法是能夠被釐清的嗎?

《舞.雷雨》的標題顯示這是一場以舞蹈為主體的演出,舞蹈家古名伸在導聆中指出了其既結合了中國舞,又兼有現代舞的力道、線條,於是自然而然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肢體。這個說法似乎在表演中是有所實現的。再來是舞劇,這個名詞是建立在舞蹈呈現的戲劇張力和人物刻畫,且戲劇與舞蹈的元素並存。而我好奇的是,在這個作品裡,是舞蹈表現了戲劇張力?還是《雷雨》本身強烈的戲劇性激發了舞蹈的創作?我們從表演的分場可以知道,創作者是選取了幾個具有衝突性的片段去表現,但這種選取的意識,其實預先設定了觀眾對故事的認識。古名伸與梅卓燕分別在導聆與演後座談上敘述過《雷雨》的故事,即顯出了這層矛盾:如果對故事本身不熟悉,這場演出當中的人物關係將可能令人疑惑。這個舞劇並不是一個開放式的文本,而只是一個線性而跳躍的敘事呈現。

《舞.雷雨》也被稱默劇。默劇介於舞蹈與戲劇間,撇開語言,肢體與表情成為最重要的表現形式。那麼肢體與舞蹈的關係是什麼?以舞蹈表現的戲劇可以直接等同於默劇嗎?舞者的表情雖說是跟著劇情走,但情緒與內心的表現仍偏向舞蹈,而最重要對於劇情的理解,卻是舞蹈和表情皆不可滿足。

形體劇場可能是最有意思的一個稱呼,因為它將身體的語言性在劇場中放大以致成為主體,變成傳遞劇本精神的又一形式。《雷雨》變成非語言的《舞.雷雨》之後,偏向現代舞探索肢體的敘事並沒能真正梳理出故事脈絡,而到了情緒表現之時,舞者又回到了舞蹈的一貫表現方式。為了脫開語言的束縛,創作者在舞蹈(肢體)的極盡表現,以及跳躍式的、重新排列的劇情節奏,都似乎處在一種二元對立的處境。

另外,《雷雨》所帶有的象徵性,尤其是它的中國元素,使得寫實主義美學依然藏於以形體為主要表現的作品裡。舞台上的三樣大道具,包括圓桌與數張小凳、沙發和百寶櫃的組合;甚至舞者的服裝,無不在暗示中國的符號。主角之一的四鳳,在一段內心掙扎的舞蹈表現裡,其音樂與音效為求合於其性情,邢亮表示是以戲曲但去除鑼鼓點的形式為發想(非原話),又顯示了編舞者是從中國寫意式的表演尋找靈感,若是意圖轉換傳統尋出新路,我們看到的,卻還是一個中國女人的表現形象。《舞.雷雨》在這樣一個意欲混合的形體劇場/跨界作品裡,似乎並沒有抓到真正的著力點。

《舞.雷雨》

演出|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4/10/31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