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暖心的家庭紀事——《百合.ゆり》
2月
17
2022
百合.ゆり(余余劇場提供/攝影葉政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2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余余劇場」是以編舞者林俊余為中心,坐落在台北「明亮的地方」一隅工作之新生代舞團(編按:「明亮的地方」為一舞蹈複合空間,可用於舞蹈教室、排練場、藝文講座等),在筆者的回憶裡,第一次看見林俊余,是她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8舞蹈學院歲末展演」發表《最後的一夜》。當時《最》的組成運用大量編創想法,透過背板、肢體堆疊與概念的連結等等,進行了一連串視覺畫面的洗刷。雖然說龐大的編制未必等於沉厚的重量,但在二十分多的長度中,她確實進行了相當豐富的嘗試與可能,也在筆者心中建立了一絲紮實嚴謹的人物印象。

而此次於牯嶺街小劇場發表的《百合.ゆり》相對成長許多,在空間有限的維度裡,林俊余與燈光設計鄭悠不僅完美地精簡運用投影、舞台意象以及隱喻符號,塑造一個動人的風情物語,同時也致敬家人,展現一名創作者的時間軸,如何鋪展在田野調查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並進一步賦予抽象的身體更深一層的表現與意涵。

百合.ゆり(余余劇場提供/攝影葉政勳)


極簡的光線,緊湊的肢體編排

沒有什麼風景比一抹斜來的光線還來得迷人!燈光設計鄭悠在開場前,便在舞台後方灑下一道由傳統燈帶來的暖色光,雖說此光沒有任何特殊之處,卻能讓人凝視許久,一如阿里山的日出,抑或是潮起潮落的自然現象。同時,由於《百》的作品核心圍繞林俊余,以及其家人、阿嬤ゆり經營的雜貨店周遭,因此鄭悠在後台可看見的布置上,也妥善利用了光線亮暗的時間差,切割出不同意境之營造,在牯嶺街小劇場這樣相對不利於舞蹈創作的空間裡,可說是將極小最大化,釋放出相當充沛卻溫柔婉約的燈光可能。

而身處宛如時光旅社的背景中,林俊余之於鄭悠,則彷彿是極大與極簡的不同存在。

百合.ゆり(余余劇場提供/攝影葉政勳)

最初林俊余透過凝視第四面牆,把牯嶺街小劇場原本就不深的空間,進一步將觀眾更拉進《百》的氛圍當中。而每一位舞者似乎都有一種角色,舞者袁以婕可能是阿嬤ゆり,梁淨喻可能是編舞家本人,在A-B-A的結構裡【1】,他們透過無聲的張力來醞釀情緒起伏的堆疊,其後還在拉丁音樂的氛圍中張狂起舞,形成了相當緊湊的編排結構。

在後續的節奏中,舞者時而進行如慢跑機上的奔走,時而將隱喻重要事物的小紙箱圍繞、疊高、撞倒等等,行為與舞蹈的交互作用,更是在靜態與動態之間激盪出相當活潑的催化。

林俊余在整個創作結構上,和最初筆者看見其作品時無異,仍然維持了她一貫創意思維的飽和,然而與鄭悠的配合上,雙方維繫了相當良好的平衡控制,於是乎她給予了大量變化與想法,卻依舊能穠纖合度地傳達每一個環節乘載的故事、身體與情緒內容,是相當讓人印象深刻的做法。然而即便如此,筆者個人仍隱然覺得環環相扣的輪廓,彼此間太過於鮮明,導致我在觀賞過程中誘發了些許細微的違和感。例如播出的紀錄片投影,林俊余試圖向觀眾傳遞她與舞者們前往宜蘭碧侯村進行的田野調查。此衝擊來得太過真實,一度將筆者從抽象的情緒氛圍中,拉回到相對專屬於創作者個人行走的單行道上,形成一種物我惘然的違和知覺。雖然這無損林俊余的作品,甚至不擾亂整個作品如肉形石般的肌理分明,只是基於黃金圈法則「Why-How-What」的邏輯【2】,「為什麼做」與「做什麼」之間,「如何」確實是一道在編舞的手法上,相當重大的課題。


溫柔緩步的節奏

相較於筆者近期觀看的作品,《百》絕對是一個相對精美的小品創作,既不指涉吸引一般民眾的議題,也不過份探究無邊無際的個人內心,在眾多編舞者中,林俊余的作品調性彷彿少女一般,樸實地帶領我們看見舞蹈本人,以及她內心想刻畫的家庭紀事。

而同時期的創作浪潮,或許如「許程崴製作舞團」指涉生死,「秋杉所在」指涉信仰等等,「余余劇場」的作品最終可能留下什麼,或是走到何處才是盡頭仍未可知。可就是這樣溫柔和煦的《百》,在筆者心中,就像是一帖能治癒人心的舞蹈藥方,也在競爭激烈的台北市裡,書寫了一頁令人暖心的人物篇章。

百合.ゆり(余余劇場提供/攝影葉政勳)

另一個層面上,《百》也映襯了創作者自己與此世代「舞團創作」的慣性有所不同,在多數創作者過度成熟與超越的企圖心當下,林俊余緩緩且暖暖的感覺,形成一種截然不同的節奏,且筆者個人相當喜歡這種作法,只是內心也期待,以家鄉為根基的作品,能夠在家鄉發芽。畢竟台北市是一個中繼站,諸多如《百》這樣的作品,扦插在此處生根發芽,但卻無法被作為一塊拼圖,拼進城市的輪廓當中,這之後是否能夠讓我們思索創作初衷的起源究竟起於何處,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註釋:

1、曲式學中,三段體是相當常見的樂曲形式。它由兩個同等重要的段落(樂理中通常稱為「A段」和「B段」), 組成「A-B-A」或「A-B-A’」等三個段落的樂曲結構。

2、黃金圈一詞起於著名講者Simon Sinek的演講當中,他依序證明透過Why-How-What,可以有效地傳遞並影響受眾的行為,同時也反向證明What-How-Why,容易導致受眾陷入思考、停滯行動甚至否定。

《百合.ゆり》

演出|余余劇場
時間|2022/1/7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