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回家的路《路吶 LUNA》
6月
13
2018
路吶(拉風影像工作室 攝,布拉瑞揚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4次瀏覽
羅家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路吶LUNA》為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以「布拉瑞揚舞團」和布農族「羅娜薪傳音樂團」的整合之作,結合臺灣原住民布農族文化的「八部合音」之傳統藝術,來貫穿《路吶 LUNA》的核心主軸。本次節目分為兩段,第一段為「羅娜薪傳音樂團」的八部合音演唱,曲目共有九首,並以儀式劇場的形式來呈現布農族的傳統文化;第二段為「布拉瑞揚舞團」跨領域藝術的將八部合音的吟唱結合現代舞呈現,並打破黑盒子劇場的演出形式,並透過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來共同探索自我認同、文化傳承的「回家的路」。

第一段「羅娜薪傳音樂團」演唱九首曲目,個別分為:1、開場,Tul Tul -〈杵音〉,2、Masi-lumah -〈背負重物之歌〉,3、Pislahi -〈獵前祭槍枝歌〉,4、Pasibutbut -〈小米祈禱豐收歌〉,5、Malastapan -〈報戰功〉,6、Manantu -〈首祭歌〉,7、Kahuzas -〈飲酒歌〉,8、Kahuzas -〈飲酒歌〉,〈打陀螺〉,9、Mudaning Kata -〈歸途〉。從開場表演〈杵音〉的舞台設計上,左上舞台有一圈石陣,而這石陣為輔助表演者以杵來敲擊石頭,所發出不同音階的節奏,有兩位表演者在石陣外掃地,另外兩位幼小表演者自然的在舞台上遊玩流動,整體表現如同在部落般的寫實情境。在純粹的八部合音當中,完整的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美與定位,從最原始的原貌、儀式當中,來凝聚彼此的文化與自我認同。

第二段「布拉瑞揚舞團」,暗場的舞台上出現一名舞者,頭戴頭燈以半蹲式的姿態移動前行,而其他舞者便從整個劇場的觀眾席中、觀眾席上方的貓道及舞台上等亮相出場,邊輪流疊唱著古調之中,自然形成八部合音的聽覺感官,緩慢的移動到舞台上,打破黑盒子劇場的第四面牆,與觀眾的距離拉得更近,感覺舞者們在共同探索生命之路的旅程。

燈光設計部份以藍色的微光來呈現出大海的氛圍,搭配舞者們其中一人領唱,其他舞者們跟唱的八部合音形式演出,此時,投影幕轉換成鋸齒狀上下倒影的小山丘,以極慢的速度從右舞臺上方延伸至左,而舞者們所有的爬行、蹲走、倒退爬行,簡約的符碼,體現出表演者的原始狀態,象徵在舞台上行徑舞動的過程如同翻山越嶺。在右下舞台的四位舞者,隊形呈現四人一直排,以口述中文加上舞蹈卡農的形式來執行。投影轉換成雲霧的影響,開始淡入在舞臺整個的畫面上,完整的呈現出人類在原始的樣貌與純粹感,踏實的與大自然的情境重現,並以口述的形式來塑造,搭配舞者們卡農的肢體構圖,將整體空間的視覺、聽覺、觸覺的感官有所擴張。

「何謂狩獵文化?」

狩獵文化所承載的意涵,包含傳統的自然資源、習俗規範、部落組織等。在台上的五位舞者,兩位舞者在左下舞台開始討論,兩位舞者在右上舞臺呈現出兩隻雞的型態與聲響,一位舞者在舞臺的正中間呈現出糾結的狀態,從視覺的層次當中對比出當代社會所面臨的斷層現象,一種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斷層交流之中,現代的年輕人該如何了解傳統的精神核心與存在價值?

舞臺上整體畫面重新排列組合,將各個小組的塊狀對比呈現,定點式的口述母語獨白姿態、堆疊急促狀態的舞蹈、吶喊憤怒的奔跑繞場、集體拍手發出聲響,到瞬間急停的逼迫狀態,其中一名舞者開始邊符號式獨白與舞蹈構圖。在卡農的過程當中,象徵團結的凝聚力,直到一位舞者在中下舞臺時,一口氣跳了二十幾個雙飛燕技巧,展現出勇士的精神與魄力。最震撼的是全體舞者以唱跳來呈現八部合音,後在中下舞臺排成正三角的隊形時,在群體的喘息之中,以最後的大合唱古調的曲目,燈光微亮如同黎明的曙光,慢慢的向上舞台低姿態移動出場。

在《路吶LUNA》的舞作中可見,文化、傳承、力量、大自然和儀式等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斷層現象當中,要如何去傳承與實踐,是許多現代各個領域需要去面對的問題,最後才能找到自我價值、自我認同的「回家的路」。

《路吶 LUNA》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羅娜薪傳音樂團
時間|2018/06/08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們演繹的是共有的感性肢體,基於在愛情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大量情緒,從最美好到最哀傷的快樂既痛苦分級表中,解析與拆分情感在身體上的表現,唯有從獨立的個體中發散,並不評判男性無法如此性感,也不妄語女性不可能堅毅,他們也不推舉與拉扯彼此,就是在群我關係中展現自己,適度中與對方互助與扶持。
3月
22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3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3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3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3月
15
2023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3月
12
2023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3月
12
2023
陳威宇時而對國恩、對觀眾陳述他所認識的父親,但總像飄乎的思緒,沒有一個完整的段落。如此蒙太奇跳接,或許在發「檳榔糖」給觀眾、說說笑笑地出入表演時有轉圜悲情的效果,可惜並沒有在作品最後匯整出力道⋯⋯
2月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