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交換形式的共感空間《4x4瞬間建築》
10月
07
2016
4x4瞬間建築(台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5次瀏覽
劉純良(專案評論人)

要購買《4x4瞬間建築》的票卷前,我偷看了一個他們在youtube上的預告,畫面是四個舞者與四個雜技表演者站在一起繞圈圈,雜耍表演者單手拋球,另隻手高舉,而芭蕾舞者也是單手高舉,另一隻手舞動。當時擔心如果只是彼此模仿彼此,很容易就流於形式。以結果論,《4x4瞬間建築》確實是兩個表演系統彼此之間的交換,形式是其中的要素,但非以形式的表象做為主軸,而是透過身體,將形式創造的途徑表達出來。

如果真的要細數建築如何構成,還要加入雜耍表演者的球、棒、環⋯⋯這些物件作為變數,空間的構成不只是四個雜耍表演者乘以四個芭蕾舞者這樣的數字變化,也包括每個身體創造的面向、四肢與身體製造的空間、以及物件本身製造的空間(例如棒在地上,如永動機般迴旋)。最重要的是,這些具體的身體、物件,在舞台不同的位置,也創造了另一個變數。這些空間的構成,透過聲音與速度製造建築本體的形變,運用音樂與燈光製造了建築架構的氛圍質地【1】,從近乎神聖的光束與音樂逐漸鬆動,並且透過八位表演者的語言增加了另一個維度,讓人性與學習過程浮現。

如果要更精確形容這個作品,《4X4瞬間建築》的「建築本體」,是從形式中生成的動態,及其經過「路徑」;建築不只來自具體的身體與物件「此刻」的所在,也包含了才剛剛消失的,身體與物件的所在。英文的標題4x4: Ephemeral Architectures,可能更能表達這種消失的意象,ephemeral有種曾經存在,而今不在的時間性,特別能把雜耍物件與身體過程的視覺殘影表達出來。

這種視覺殘影,是雜耍帶來的美感與幻象,把視覺殘影變成對空間的表達,是《4x4瞬間建築》的特色之一。甘蒂尼說雜技是「數學最完美的視覺畫面呈現」【2】,以速度帶動的物件運動模式來表達空間,確實是很有幾何學的味道。而去對比芭蕾舞與雜耍之間的差異時,殘影與物件/肉體實在的時間性,就更加有意思了。儘管舞蹈也被歸類為稍縱即逝的藝術(ephemeral art),但視覺的主軸著重在此時此刻的身體,要達到視覺殘影的效果,需要快速度的舞蹈編排,例如Wayne McGregor的Chroma,就蠻有這種味道。相對的,雜耍的結構與訓練,尤其在數學化的「位換系統(sitewaps)」【3】的幫助下,讓雜耍的技術性提高,也讓物體的主體性在技術與方向的精進中變得更強烈。在這種數學化/物理化的技術提升中,物件的多寡,物件的速度,物件的空間位置,更加成為視線的焦點。儘管沒有身體的協調與訓練,視覺幻象無以成形,但物件的運動才是主體。【4】

儘管視覺的主軸有差異,《4X4瞬間建築》利用了雜耍與芭蕾在學習與呈現系統上的空間與時間性,包括使用術語串連動作的方法,一方面連接雜耍與芭蕾的表演形式,二方面連接兩種表演形式與觀眾之間的關係。透過語言,觀眾得以稍稍窺見兩個系統的學習過程,不管是拋接球時的口訣音調“Yellow Yellow Green Green”(Yellow與拋球的時間相符,而Green與降落的速度相符)【5】,或者是芭蕾舞者穿越舞台時是先旋轉還是先滑步,兩者都運用韻律與音調學習,而這學習歷程則銜接了身體、動作、空間。

某程度上,這像是個已臻精巧的工作過程。一開始兩派人馬各做各的專長,透過空間配置去熟悉彼此,例如芭蕾舞者可能身在雜耍表演者之間,在物件交錯中動作,又或者芭蕾舞者與雜耍表演者利用彼此的進出場製造相對關係;再來,兩派人馬開始學習彼此,並且將兩種身體工作方式的不可協調性變成亮點,例如雜耍表演者一邊雜耍一邊呼應芭蕾舞者的動作,又或者芭蕾舞者進入物件拋接交換的關係,一開始只是傳遞,而後來開始也有拋接。這之中,一方面可以看見身體技術的交換,二方面,也有著身體交換在時間上不可調節的笨拙帶來的幽默感。而在空間配置上,《4X4瞬間建築》也明瞭芭蕾身體的「表達」與雜耍物件的「表達」之間的差異,運用某些約定俗成的芭蕾動作,例如將圓環如扇子般輕搧,又或者如英雄般伸長雙手靜止的男舞者,在物件持續運行的動態中,製造了另一種表達與停頓。到最後,物件的幻象也開始作弊,在忙著拋接球的表演者間,總有人只是上下左右移動著球配合那幻象,不用拋也不用接。接近結尾時,當舞台佈滿顏色不等的球,所有表演者在地上手明明很忙,卻一時間看不出挪移的秩序,最後出現的竟然是整齊排列同樣色系的黃綠白球,一排一排佈滿舞台。

正如數學是無限的,當彼此的系統連通到一個程度時,變化也可以無限,卻不一定會那麼有意思。這情況有點類似織毛線,每種織法與組合都可以,但看多了也會覺得疲憊(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古又文的織品讓人如此驚喜)。為了避免這種觀賞與編排上的困難,對彼此動作的諧仿與語言的遊戲,是一種解法,雖然看得出那依舊是一種編排,但還不至於覺得太過造作。回顧貫串《4X4瞬間建築》的語言,除了規則之間的遊戲,也包含了聲明性的段落,在坐在一樓較遠處不甚清晰的聽聞過程中,和諧(harmony)、組成(composition)等等關鍵字重複出現。然而完全的和諧也會製造不安與無聊,這也是看到最後身為觀眾的憂慮,在這樣無窮的變化中,究竟該如何結尾才好?或許,甘蒂尼自己也了解這種狀態,於是最後燈光大亮,一位雜耍表演者出來講了各種不同版本的結束,最後一個版本,正是一個表演者陳述這表演如何結束。其實,他所陳述的風景,不管是最後地面佈滿一排一排色彩整齊的球,或是天使從天而降(跟開頭簡直像是上天顯靈三位一體的三束燈光頗有得拼),都不會讓人失望,然而,那從言語陳述當中透露創作的有限性,特別讓人感到誠懇。

《4x4瞬間建築》帶來了一些快樂與安心,其一是我得以暫時解脫於「看著芭蕾舞者的身體」來理解芭蕾舞作的習慣。與雜耍表演者合作的空間佈局,很多時候,觀看的著眼點是兩種表演形式共構的空間樣貌,乍聽之下芭蕾舞作無論古典或當代都有這種企圖,但當兩派人馬湊在一起,看起來的感受卻差很多。《4x4瞬間建築》的芭蕾舞者,並不是在追求整齊的動作或「表達」,而是運用常見的芭蕾身體形式,呼應兩種表演系統的空間。芭蕾舞者跟雜耍表演者,利用彼此的相異,製造了有共通也有差異的時空。也因為如此,芭蕾舞者在後半段出現的一些身體變奏,跳脫方位與傳統訓練的節奏與斷點,不只能夠看到身體上的流變,也能看到身體與雜耍物件之間的對應;每個肩膀或臀部的扭轉方位,都可以用兩種眼光去面對,其一是身體作為整體的芭蕾舞者,其二是身體部位作為物件的芭蕾舞者,其身體的端點,似乎也變成了不同的球體。

終歸來說,《4x4瞬間建築》讓人感到最開心的,其實是兩種表演系統的交換,其中的妥協與推拉,包含了許多互相理解的企圖與消化後的結果。芭蕾舞者與雜耍舞者同在舞台上,其相異有種互相包容,其接觸與交換包含互相傾聽。《4x4瞬間建築》的編導責任只落在甘蒂尼身上,這有助於用同一個人的眼光與理解去整合兩種表演系統,但不可否認的是,甘蒂尼確實好好消化過這合作關係該如何銜接、相容、並置與交換,讓芭蕾舞者與雜耍表演者真正在一起。而他們的彼此學習,透過語言與諧仿,給觀眾某種不須翻譯的樂趣,也難怪這場演出沒打算有字幕,畢竟,他們的語言是為了幫助身體去消化,而看著那過程時,自有一種以身體理解的愉快。

註釋

1、在台灣的演出音樂採用錄音,頗令人感到遺憾,原本的編制有樂手在舞台上,又多了一個有趣的變數,只能期待下次了。

2、原文引用自白斐嵐〈英國雜技藝術家西恩.甘蒂尼 雜技,是數學最完美的視覺呈現〉,原刊登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014年8月號,全文請參考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blogContent.aspx?ID=625

3、白斐嵐引述位換系統「以阿拉伯數字代表拋球、傳球、停球、單手拋球、丟擲順序等動作,幫助雜技演員能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動作」,資料來源如註2。

4、從這個角度來看,舞作中由芭蕾舞者將雜耍表演者的拋接變成舞蹈動作,也有把雜耍表演者的身體召回的企圖。

5、此資訊由友人Ali Yu提供,來源為演後座談。

《4x4瞬間建築》

演出|甘蒂尼雜技團(英國)
時間|2016/10/02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