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風的身體——《半島來跳舞》
4月
12
2022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6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疫情之故,「2021半島歌謠祭」延至2022年舉行。連續三日的演出,就屬《半島來跳舞》(以下簡稱《半》)帶給觀眾身歷其境的經驗,至為奇幻殊異。

並非其他節目就不精采,而是相較之下,可能在此看似最平凡的廣場舞,竟能在恆春鎮廣場現地,被調度出感人肺腑的觀賞體驗,實則不易且倍感新鮮。事實上,歌謠祭所有節目安排,皆略有將平凡化為非凡的意味,試圖帶人重新認識本地的風景與人文。因此,從本作切入觀察,或許也能一探某種藉由合作而活現風土的創作,究竟是如何使地方再度青春,創造誘人的活力與魅力。

「帶風」的身體

《半》是個篇幅為二十分鐘的舞作,連續兩日演出三場,皆於晚間草地舞台開演,穿插在大舞台(以樂團演唱為主)、詩市集(輪番出演六場內容不同的滿洲、恆春民謠)與光影劇院(安排三場在地故事改編的繪本光影戲)的演出之間。作品可略分為五段:開場、日常光景、廣場練舞、混音記憶及謝幕(分段及命名僅為本文敘述使用,並非創作者原意),由微光製造的三位舞者,攜手在地省北舞藝協會的十一位團員共舞而成。【1】

其中,「日常光景」與「混音記憶」令人動容的程度,深深值得仔細品味。自開場起,不論哪位舞者或團員,「身體帶風」的質地皆相當顯著,可說啟動、推展與貫串了幾乎所有的舞蹈動作。

這裡「帶風」的意思,指因生活在恆春與強勁落山風相伴的律動特質,反映在舞蹈上,便成為具有曲線、搖曳、輕擺、奔流、迴旋、甩盪與闊步等,輪替發展的動作元素。像是雙腿微張向前闊步,雙手以反覆地向右上空、左上空八字甩盪,便是整個舞作最常出現的風動組合。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

在此基礎上,「日常光景」所呈現的,不只是再現民眾上市場的場景,更是透過步行,給隱隱作祟的舞動步伐有乘風而起的自由。當所有表演者穿梭、停留聚舞時,將可發現某些持續性的動作,看似為舞者領頭帶著團員們跳,卻在後段「廣場練舞」反覆出現,而其質地與節奏感,更像是從廣場舞中擷取而來。

也就是說,倘若風的元素是舞者駐地分析所得,而廣場律動是團員在地長期的經營,那麼在「日常光景」快速流動的畫面裡,某種與風土緊密相黏的身體,將因兩者的匯流而更加顯現。也許在地的團員,動作本就帶風,但有微光製造的組合加乘,某些尋常因而被點得更亮,或者在兩相換位共舞之間,風速有了變化,造就黏在風裡的身體有了非比尋常的風景。

「混音」的記憶

另一方面,「混音記憶」則是透過凸顯個體差異,來複雜化一個地方組成的緣由。

開始之前,舞者們先帶來一小段月琴伴奏的雙人舞,延續使用前述的動作元素,但刻畫得更為深入,情緒則更為內斂沉靜。接著,團員們一一登台亮相,聲響傳來每一位自我介紹的錄音,除了姓名,來自何處、與恆春、與舞蹈的關係也是表述重點。包含舞者,舞台上有來自高雄、廣東梅縣、花蓮、臺南、嘉義、墾丁、臺南學甲及臺北等地的人,當然也有土生土長的恆春人。她們此時此刻共同在半島跳舞,她們交換身體的記憶,她們的聲音在聲響裡逐漸織流。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朱靖閎)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

「混」並非讓兩組人馬迅速成為一體,反而像是從編曲的概念出發,將她們的自述梳理,讓每一段所要強調的重點,一一深植觀眾的感受中。

最後,層層疊疊的感受,被埋入末段群舞的配樂裡,歌詞唱著:「長大的我/寫著思念的信/一張一張像是曾走過的路/看著藍色的海/青色的山/突然想起阿嬤的歌聲」。整首閩南語歌的尾聲,接續哼唱恆春著名的民謠〈思想起〉,伴著濃烈情感的低吟,所有人舞蹈的身體,便一起相黏在富含記憶的風裡了,一路延續到謝幕的團體敬禮、一一敬禮。短短的、簡單的安排,像是一段變形、被延長的謝幕表演,「恆春—落山風—民謠」的句式因此意外岔出,提醒著觀眾,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狀態是如此不同,這支舞的結束,正在預告恆春的豐厚身世,才正要為世人開展而已。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

整體而言,在編舞家王宇光與音樂設計余楊心平調度出的舞台上,焦點始終不是「表演能有多好看」,而是適時的顯露合作過程所激盪的各種火花,並妥善分配每一位表演者乘載風土的重量。《半》有廣場舞也有現代舞的基因,但當其被舞出的那一刻,足以使人感動十足的絕非它的由來,而是人們藉此能憶起珍貴的過去,並從中經驗到富含生命力的將來。也許不久後,這裡的傳統,將會是新生的「半島舞」也說不定,但首先,必須得讓舞繼續跳下去才行。


註解:

1、《半島來跳舞》演出舞者:李尹櫻、凃立葦、施旻雯、王瑞華、李雪櫻、林梅瑛、林淑敏、莊孟珠、陳春津、張素蘭、黃彩玲、廖秀枝、謝碧娥、鍾碧霞 

《半島來跳舞》

演出|微光製造、省北舞藝協會
時間|2022/03/18 21:30
地點|屏東縣恆春鎮西門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