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風的身體——《半島來跳舞》
4月
12
2022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44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疫情之故,「2021半島歌謠祭」延至2022年舉行。連續三日的演出,就屬《半島來跳舞》(以下簡稱《半》)帶給觀眾身歷其境的經驗,至為奇幻殊異。

並非其他節目就不精采,而是相較之下,可能在此看似最平凡的廣場舞,竟能在恆春鎮廣場現地,被調度出感人肺腑的觀賞體驗,實則不易且倍感新鮮。事實上,歌謠祭所有節目安排,皆略有將平凡化為非凡的意味,試圖帶人重新認識本地的風景與人文。因此,從本作切入觀察,或許也能一探某種藉由合作而活現風土的創作,究竟是如何使地方再度青春,創造誘人的活力與魅力。

「帶風」的身體

《半》是個篇幅為二十分鐘的舞作,連續兩日演出三場,皆於晚間草地舞台開演,穿插在大舞台(以樂團演唱為主)、詩市集(輪番出演六場內容不同的滿洲、恆春民謠)與光影劇院(安排三場在地故事改編的繪本光影戲)的演出之間。作品可略分為五段:開場、日常光景、廣場練舞、混音記憶及謝幕(分段及命名僅為本文敘述使用,並非創作者原意),由微光製造的三位舞者,攜手在地省北舞藝協會的十一位團員共舞而成。【1】

其中,「日常光景」與「混音記憶」令人動容的程度,深深值得仔細品味。自開場起,不論哪位舞者或團員,「身體帶風」的質地皆相當顯著,可說啟動、推展與貫串了幾乎所有的舞蹈動作。

這裡「帶風」的意思,指因生活在恆春與強勁落山風相伴的律動特質,反映在舞蹈上,便成為具有曲線、搖曳、輕擺、奔流、迴旋、甩盪與闊步等,輪替發展的動作元素。像是雙腿微張向前闊步,雙手以反覆地向右上空、左上空八字甩盪,便是整個舞作最常出現的風動組合。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

在此基礎上,「日常光景」所呈現的,不只是再現民眾上市場的場景,更是透過步行,給隱隱作祟的舞動步伐有乘風而起的自由。當所有表演者穿梭、停留聚舞時,將可發現某些持續性的動作,看似為舞者領頭帶著團員們跳,卻在後段「廣場練舞」反覆出現,而其質地與節奏感,更像是從廣場舞中擷取而來。

也就是說,倘若風的元素是舞者駐地分析所得,而廣場律動是團員在地長期的經營,那麼在「日常光景」快速流動的畫面裡,某種與風土緊密相黏的身體,將因兩者的匯流而更加顯現。也許在地的團員,動作本就帶風,但有微光製造的組合加乘,某些尋常因而被點得更亮,或者在兩相換位共舞之間,風速有了變化,造就黏在風裡的身體有了非比尋常的風景。

「混音」的記憶

另一方面,「混音記憶」則是透過凸顯個體差異,來複雜化一個地方組成的緣由。

開始之前,舞者們先帶來一小段月琴伴奏的雙人舞,延續使用前述的動作元素,但刻畫得更為深入,情緒則更為內斂沉靜。接著,團員們一一登台亮相,聲響傳來每一位自我介紹的錄音,除了姓名,來自何處、與恆春、與舞蹈的關係也是表述重點。包含舞者,舞台上有來自高雄、廣東梅縣、花蓮、臺南、嘉義、墾丁、臺南學甲及臺北等地的人,當然也有土生土長的恆春人。她們此時此刻共同在半島跳舞,她們交換身體的記憶,她們的聲音在聲響裡逐漸織流。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朱靖閎)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

「混」並非讓兩組人馬迅速成為一體,反而像是從編曲的概念出發,將她們的自述梳理,讓每一段所要強調的重點,一一深植觀眾的感受中。

最後,層層疊疊的感受,被埋入末段群舞的配樂裡,歌詞唱著:「長大的我/寫著思念的信/一張一張像是曾走過的路/看著藍色的海/青色的山/突然想起阿嬤的歌聲」。整首閩南語歌的尾聲,接續哼唱恆春著名的民謠〈思想起〉,伴著濃烈情感的低吟,所有人舞蹈的身體,便一起相黏在富含記憶的風裡了,一路延續到謝幕的團體敬禮、一一敬禮。短短的、簡單的安排,像是一段變形、被延長的謝幕表演,「恆春—落山風—民謠」的句式因此意外岔出,提醒著觀眾,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狀態是如此不同,這支舞的結束,正在預告恆春的豐厚身世,才正要為世人開展而已。


半島來跳舞(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

整體而言,在編舞家王宇光與音樂設計余楊心平調度出的舞台上,焦點始終不是「表演能有多好看」,而是適時的顯露合作過程所激盪的各種火花,並妥善分配每一位表演者乘載風土的重量。《半》有廣場舞也有現代舞的基因,但當其被舞出的那一刻,足以使人感動十足的絕非它的由來,而是人們藉此能憶起珍貴的過去,並從中經驗到富含生命力的將來。也許不久後,這裡的傳統,將會是新生的「半島舞」也說不定,但首先,必須得讓舞繼續跳下去才行。


註解:

1、《半島來跳舞》演出舞者:李尹櫻、凃立葦、施旻雯、王瑞華、李雪櫻、林梅瑛、林淑敏、莊孟珠、陳春津、張素蘭、黃彩玲、廖秀枝、謝碧娥、鍾碧霞 

《半島來跳舞》

演出|微光製造、省北舞藝協會
時間|2022/03/18 21:30
地點|屏東縣恆春鎮西門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