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之情境喜劇新嘗試《不讀書俱樂部》
1月
26
2015
不讀書俱樂部(只是嚷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44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沒有什麼比在溫馨小書店演出一齣與閱讀有關的音樂劇更適合的了(當然,也沒有比在理應安靜的書店大聲唱歌更錯置的了)。這一兩年來有許多小型音樂劇與音樂劇演員們開始嘗試挑戰非常規劇場空間,如多次在咖啡館演出a cappella 無伴奏人聲音樂劇的A劇團、小酒館式cabaret、又或者是這次由只是嚷嚷推出的《不讀書俱樂部》,大都以簡單的音樂配器(無伴奏、人聲伴奏、或鋼琴伴奏),挑戰了台灣過去對於音樂劇龐大編制與華麗曲風的聲音想像,往往也更巧妙地融入了場地空間氣氛,帶來了與大型音樂劇完全不同的感受。

《不讀書俱樂部》正如其劇名與演出場地所暗示的,以簡單劇情帶出了一個書店老闆的故事,場景當然就是雅痞書店店內本身的小角落,擺在舞台側邊的鋼琴,讓演員與樂手在台上偶有互動,像是某種現實之於戲劇時空之後設介入,倒也成了另種「限地(site specific)製作」。故事主角(書店主人)有著言情小說般的名字,不看書的他選擇在結束一段德國旅程後,回台頂下了一間書店,只因為這間書店曾是前女友最常來的地方,而他不願眼睜睜看著書店結束營業,失去了最後一絲與前女友聯繫的機會。前女友始終沒有出現,在「等待前女友」的故事設定下,卻如美式影集情境喜劇般,得以為其他角色安排了出場的機會,在不變的場景框架中,讓戲劇情節圍繞著男主角妹妹、惡警官、失戀女子、書店內不請自來的中國員工、男主角一起長大的ABC好友共三男三女(正好也是十年不敗美國經典情境喜劇影集《六人行》的角色組合)開展。

劇中鮮明的人物背景與角色特性給了音樂很大的發揮空間,不過《不讀書俱樂部》更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則是在「說話」與「歌唱」間夾雜敘述與抒情的曲式嘗試。劇中不刻意把「唱歌」與「演戲」切割,反而以歌曲作為全劇主要架構,推動了大部分的情節發展,這在近年中文音樂劇中是非常少見的。特別是妹妹一角,在其唱歌段落常以長音作為開頭,接上較為快速短促的旋律線,相當細膩地捕捉了小女孩擔心哥哥卻不知該如何開口、欲言又止的說話語氣。而惡警出場的主題曲以跨多音域的大跳音程呈現(引自威爾第歌劇《茶花女》劇中〈飲酒歌〉),也強化了角色充滿佔有慾、霸道跋扈的蠻橫形象。只是,這種夾雜敘述與抒情的曲式,無疑地也為習慣於好好演唱一首「正常」歌曲(有標準曲式、和聲鋪陳架構)的演員帶來更大挑戰,往往難以拿捏「以音樂詮釋口語語氣」與「以音樂建立情緒張力」之間的界線,在許多時候切換都不夠流暢,而全劇看下來,也因此少了些強而有力、能深入人心的音樂主題。換句話說,《不讀書俱樂部》雖在「音樂表現日常感」上有了令人驚喜的突破,卻也因此犧牲了音樂的戲劇性,是稍嫌可惜之處。

此外,劇中雖試圖以歌曲唱出日常說話場景,大多時候卻都是角色自言自語般的獨唱曲,搭配對手演員在樂句與樂句間空檔穿插台詞回應。除了首尾以西洋歌曲〈All My Myself〉為基底,搭配各聲部演員唱出自己角色主題的歌曲,算得上「合唱」(雖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各說各話,各唱各調)外,劇中再沒為任何角色安排音樂上的丟接對話。同時,每段獨唱曲總以太過明確又乾淨俐落的收尾,為每段場景作結,也破壞了劇中藉由角色來來去去所呈現的生活感與流動性,反把調性拉回工整的戲劇場景結構邏輯中。從劇中音樂上的企圖來看,若能不以「歌曲」為架構單位,改從已為角色建立的音樂風格著手,讓這些帶著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曲式,能跟著角色在場景中的對話,碰撞出更多聲音的可能性,並以間奏配樂方式藉此銜接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轉折,也許能豐富更多編曲發展,也更能建立這齣戲的音樂特色。

至於劇中另一巧思,則是許多引經據典的「引用」──大概是和書本有關的作品,總不免俗得「賣弄」學問一番。如前段提到《茶花女》之音樂主題,劇中還出現了對於中國當代小劇場表演手法之嘲諷、郭富城〈對你愛不完〉經典手勢、或是以「你猜/尼采」玩了一招中文音樂劇對於「聲韻掌握」之最大障礙(曲調旋律的上行或下行往往影響到歌詞的中文聲韻,進一步造成誤解,這也是許多台灣音樂劇使用字幕作為輔助的原因)。這些令人會心一笑的自嘲,點綴了平舖直述的劇情線。不過在某些段落,主線劇情似乎也被其他理應同屬點綴性質的旁線搶走焦點。在短短八十分鐘的小品演出中,以誇張戲劇手法朗讀/演出史蒂芬金恐怖小說某段落,或是惡警察試圖和失戀女子搭訕的把妹撇步橋段,竟都占去了相當大的比重。儘管演出效果奇佳,但也讓《不讀書俱樂部》的劇情在這些時刻都陷入了「該往何處發展」的僵局。等待許久之「(為)不讀書(的人開辦的)俱樂部」名為全劇主題,卻遲遲未登場。以情劇喜劇式結構構思的首集楔子,應該可以更明確地破題,更不拖泥帶水的點出整系列之核心命題才對(當然前提是創作者已對後續情節有了較為明確的設定與想像,而非採取且戰且走的策略)。

作為「pilot/序曲」的《不讀書俱樂部》首集,有著生活化的場景、充滿日常語感的音樂線條,還有著幾乎不能再更真實的書店劇場演出場景,無疑是近來相當令人驚奇的小品音樂劇作品,後續發展潛力更是令人期待。而接下來的續集該如何根據首集已建立之風格曲式、主題設定、音樂/戲劇結構延伸,從更宏觀的角度,以全系列之主題概念調度每集作品,讓音樂劇走向能繼承襲又創新,彼此獨立卻又互相關聯,大概也將是只是嚷嚷劇團接下來更重要的挑戰。

《不讀書俱樂部》

演出|只是嚷嚷
時間|2015/01/15 20:00
地點|雅痞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