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與畫家《機械中的幽靈》
4月
22
2024
機械中的幽靈(盧長劍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2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時間藝術工作室以「機械中的幽靈」為主題,呈現英國作曲家盧長劍(George Holloway)的五首作品,無論是節目單的封面,或是作曲家於音樂會後的發言,都強調希望藉由音樂會所演出的作品,呈現作曲家的「肖像」。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活躍的中小型演藝團體,包括演奏古典室內樂的重奏組合、特定樂器家族的重奏團體、考究演奏技法與時代感的古樂團等等,而時間藝術工作室則是以現代音樂為核心,除了呈現作品本身,團員也盡可能地磨練現代演奏技巧,將當代作曲家在聽覺藝術上的想像化為現實。

音樂會開頭的五重奏《德魯斯基寧卡農》與其說是五重奏,以四加一重奏來形容,或許更精確。由中音長笛、雙簧管、降E調單簧管、中提琴所組成的四重奏,從樂曲一開頭,便展現出相當銳利的演奏,每個聲部都演奏得很飽滿、清晰,四個聲部在相互競合後,迎來站在觀眾席中的低音管獨奏,當低音管歌詠時,台上的四重奏則化為音樂的擺盪不斷重複。或許曲末收尾得頗令人意外(甚至可以說唐突),但也在寧靜中,使筆者在心中默默確認,台上音樂家反覆演奏的擺盪感,是否還在寧靜中以無聲的方式繼續徘徊?雖然現場觀眾在給予掌聲前,已停留了兩三秒,但筆者仍覺得這略早出現的掌聲,破壞了心中因懷疑感所產生的無形音樂。

《空城故事(第一篇)》則是一首具有敘事性的二重奏,雖然作曲家並未把情節詳述給聽眾,但仍然留了一個標題作為欣賞者想像的標的物。由於作曲家給予差異甚遠的音域,鋼琴與大提琴多數時間產生漂浮感的音樂,兩位音樂家的演奏也盡可能地貼合彼此。作曲家在節目單上說明,雖此曲有其敘事性,但音樂的創作與發展則另有一公式來主導(也應是故意不在節目單中說明公式為何),來製造一個形而上、形而下同時並存的音樂時空現場。而接續由五首短曲組成的弦樂四重奏《亞穩態》,不僅在五曲作品之間鮮明迥異,任一單獨的小篇也有誇張的發展過程,節目單中說明此四重奏是以聲音呈現物理數據,此場音樂會並沒有呈現首演時所同步播放、以利視覺化物理波形的動畫。

下半場的《晶影(二)》則為七首短曲所組成,雖然作曲家並沒有特別說明,但筆者聆聽的當下,從其結構中彷彿看到巴赫清唱劇——在作品中間放一條中軸,前後鏡像對稱的結構。這七首作品各自擁有不同的聲響立體感,從滿盈到扁平,相同音樂元素的疊加而更厚實的對比。作曲家特別說明此曲為「最接近頻譜音樂的作品」,音樂與大自然中的樹枝撥動、水面漣漪有所連結,作品於2019年首演時,也同步呈現了作曲家自己所拍攝的畫面,然而此場音樂會中則僅呈現聲音部分。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在這三首作品中,音樂呈現的無論是形而上與形而下同時存在、進行中的時空,或者是不斷運行前進的物理波形,而作品的創作手法與所呈現的意涵,可能更高過音符所產生的一連串聲響,就如同推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重點在於如何得出這些物理公式,並且這些公式又如何影響與呈現在我們的現實時空中。相對而言,科學家得出公式用的是哪個牌子的筆,其墨水用了哪些化學物質而產生了特定的顏色,反而並不是那麼重要。

而筆者認為,音樂會的最終曲《鑲嵌(五)》,就創作手法、發展方法而言,反而可能是最接近傳統音樂創作的作品,作曲家使主題發展、變形,而構成整部作品。雖然作品仍然運用現代音樂的語彙,但動機交錯之間也混合地相當絲滑,泛音也被作曲家包裝成悅耳的音色。

音樂會結束,作曲家盧長劍特別說明,他希望以這五首作品,構建聽眾對他個人肖像的認識。雖然選曲跨了作曲家創作生涯的十年歷程,但十年對於一位創作者的生涯而言並非特別長的段落,所呈現的創作風格方向明確,但也仍然帶有一定的一致性。整體而言,筆者認為盧長劍善於利用作品整體的節奏感,在短時間即可達到其目的,聆聽的過程也不會覺得作品冗長,其中並沒有太多的醞釀,直指重點,其中的反覆也都可以明白其目的。時間藝術工作室的音樂家也都使盡全力呈現,運用現代音樂演奏技法的部分,音樂家們皆毫無保留;下半場的作品由於作曲家親自指揮,為達成演奏精確多少犧牲了一些音樂家獨自在台上的私人個性。而幾部作品刪除了首演時所安排的影像,僅單獨呈現音樂,筆者覺得是音樂會最為遺憾之處,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無論是人類對於已知世界的認識,或是藝術呈現的樣態,所觸及的極限早已難以想像,如果作曲家想用作品呈現的,是宇宙間的物理運行、精神與肉體(感性與理性)同時存在或獨立進行的哲學時空樣貌,僅以音樂與節目單的說明來描繪,反而顯示了音樂單方面的侷限性。當代藝術作品對於藝術小白而言,往往難以下嚥,不知其作品所云,但換個角度思考,這卻也最適合拿來跨域,並非僅是藝術創作與呈現層面,也是吸引其他領域潛在音樂欣賞者的好機會。

《機械中的幽靈》盧長劍作曲家肖像音樂會

演出|時間藝術工作室
時間|2024/04/09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