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過自得其樂《樂鬧人生》
12月
21
2011
樂鬧人生(身聲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5次瀏覽
陳品秀

兩地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但怎麼走,卻有千百種選擇。人生如此,藝術也這般;從幕起到幕落,就看藝術家如何各顯神通。

身聲劇場創團十三年的新作《樂鬧人生》,選擇了「人生」這個大課題。導演吳忠良匯集了團員們的生命體驗,不用劇情鋪陳,而是透過音樂轉接的手法來拼貼人生場景。

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樂鬧人生》的表演者演奏各種樂器、唱歌、跳舞、演戲,樣樣都來。其間穿插的幾個片段,從怎麼「說人生的故事」、調侃求神問卜的「摸骨和面相大師」,到嘲諷社會美感要求的「健身房」,插科打諢,當真十足熱鬧滾滾。只是這些用卡通式的、誇張動作表現的戲謔人生,雖然有達到「笑」果,但文字聯想遊戲的堆疊和刻板式的動作反應,並沒有超乎意料的想像。

在這個載歌載舞的樂舞小戲裡,表演者有時自己演奏樂器、演唱,或是在其他人演奏的樂聲中起舞。大多時候,他們撿拾對方拋出來的樂句主題,做各種反應,包括聲音或動作的變奏。但變奏的模式要不是由獨奏(舞)到群體,就是由弱變強,沒有太多的層次。原本應該從肢體律動和音樂起伏變化相呼應而達到的效果,亦因為對樂舞元素的敏感度不夠而打了折扣。

人聲的表現算是身聲劇場的強項,但表演者的肢體動作未經抛光打磨,則顯得粗糙生硬。舉個例子,「鳥叫聲」之後,幾個人躲在箱子後面,只露出雙手做出鳥兒飛翔的動作,裸露的臂膀在光的照耀之下緩緩波動,簡單,卻幾乎具備了達到劇場視覺與聽覺的詩意條件。但,有時肩膀跑出來了,有時擺動的關節卡住了,尷尬。還沒來得及看到這些翅膀會有多美麗,和關於人生自由的想望,這段就已經結束了。

所幸到了演出後半,幾段小戲的設計對人生的思考多了一份沉澱:也是從笑料開始的「人生專線」,在接線生一再重覆而近乎狂怒的「您撥的電話現在無法接聽」聲中結束,逼視了人生無解的窘迫。對人生是什麼,阿嬤「喝了再說」的回答,跟人生一樣耐人尋味。把箱子當浴缸的「馬拉松」,無厘頭的解釋和陣陣吹出的肥皂泡泡,點出了人生的荒謬。

尾聲,表演者逐一躺進箱子裡。一個個並排交疊的箱子,像櫥窗也像房間。最終,箱子裡的小燈也熄滅了,是休息,結束,也暗喻著人生終點的死亡。

只用一個小時,要告訴觀眾「人生就是什麼」原本就不易,《樂鬧人生》在創作概念上聰明地選擇切下了「人在面對各種狀態當下的態度」來展示生命的切片,又利用音樂旋律的移轉與節奏的變化,來過渡拼貼切片的銜接處。

只是刀法對了,刀子卻還不夠俐落。《樂鬧人生》有好的架構卻缺乏細緻的編織,樂舞戲的多重表現考驗著表演者全方位的表演能力,沒有足夠的功力,便難以傳達生命吉光片羽。

《樂鬧人生》的內容由團員共同創作,連服裝設計、舞台設計都團員自己來,精省包辦的程度,像是提供團員創作機會的習作。整體看來欠缺精練的粗糙質感,像一部劇場版的「家庭錄影帶」,難以承載身聲劇場創團十三年鑽研身體、聲音與劇場應該有的成果。

《樂鬧人生》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11/12/17 14:30
地點|台北市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