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過自得其樂《樂鬧人生》
12月
21
2011
樂鬧人生(身聲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7次瀏覽
陳品秀

兩地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但怎麼走,卻有千百種選擇。人生如此,藝術也這般;從幕起到幕落,就看藝術家如何各顯神通。

身聲劇場創團十三年的新作《樂鬧人生》,選擇了「人生」這個大課題。導演吳忠良匯集了團員們的生命體驗,不用劇情鋪陳,而是透過音樂轉接的手法來拼貼人生場景。

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樂鬧人生》的表演者演奏各種樂器、唱歌、跳舞、演戲,樣樣都來。其間穿插的幾個片段,從怎麼「說人生的故事」、調侃求神問卜的「摸骨和面相大師」,到嘲諷社會美感要求的「健身房」,插科打諢,當真十足熱鬧滾滾。只是這些用卡通式的、誇張動作表現的戲謔人生,雖然有達到「笑」果,但文字聯想遊戲的堆疊和刻板式的動作反應,並沒有超乎意料的想像。

在這個載歌載舞的樂舞小戲裡,表演者有時自己演奏樂器、演唱,或是在其他人演奏的樂聲中起舞。大多時候,他們撿拾對方拋出來的樂句主題,做各種反應,包括聲音或動作的變奏。但變奏的模式要不是由獨奏(舞)到群體,就是由弱變強,沒有太多的層次。原本應該從肢體律動和音樂起伏變化相呼應而達到的效果,亦因為對樂舞元素的敏感度不夠而打了折扣。

人聲的表現算是身聲劇場的強項,但表演者的肢體動作未經抛光打磨,則顯得粗糙生硬。舉個例子,「鳥叫聲」之後,幾個人躲在箱子後面,只露出雙手做出鳥兒飛翔的動作,裸露的臂膀在光的照耀之下緩緩波動,簡單,卻幾乎具備了達到劇場視覺與聽覺的詩意條件。但,有時肩膀跑出來了,有時擺動的關節卡住了,尷尬。還沒來得及看到這些翅膀會有多美麗,和關於人生自由的想望,這段就已經結束了。

所幸到了演出後半,幾段小戲的設計對人生的思考多了一份沉澱:也是從笑料開始的「人生專線」,在接線生一再重覆而近乎狂怒的「您撥的電話現在無法接聽」聲中結束,逼視了人生無解的窘迫。對人生是什麼,阿嬤「喝了再說」的回答,跟人生一樣耐人尋味。把箱子當浴缸的「馬拉松」,無厘頭的解釋和陣陣吹出的肥皂泡泡,點出了人生的荒謬。

尾聲,表演者逐一躺進箱子裡。一個個並排交疊的箱子,像櫥窗也像房間。最終,箱子裡的小燈也熄滅了,是休息,結束,也暗喻著人生終點的死亡。

只用一個小時,要告訴觀眾「人生就是什麼」原本就不易,《樂鬧人生》在創作概念上聰明地選擇切下了「人在面對各種狀態當下的態度」來展示生命的切片,又利用音樂旋律的移轉與節奏的變化,來過渡拼貼切片的銜接處。

只是刀法對了,刀子卻還不夠俐落。《樂鬧人生》有好的架構卻缺乏細緻的編織,樂舞戲的多重表現考驗著表演者全方位的表演能力,沒有足夠的功力,便難以傳達生命吉光片羽。

《樂鬧人生》的內容由團員共同創作,連服裝設計、舞台設計都團員自己來,精省包辦的程度,像是提供團員創作機會的習作。整體看來欠缺精練的粗糙質感,像一部劇場版的「家庭錄影帶」,難以承載身聲劇場創團十三年鑽研身體、聲音與劇場應該有的成果。

《樂鬧人生》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11/12/17 14:30
地點|台北市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