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輕觸愛撫的劇場《華麗夢境—給契訶夫的一封信》
3月
24
2014
華麗夢境—給契訶夫的一封信(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7次瀏覽
葉根泉(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全空的舞台上出現一對男女,開始講述這裡的歷史和過往所發生過的事情重疊進行,隨著他們話語的敘述,舞台上的時間、空間隨之改異,彷彿進入自我潛意識的流動,帶出《華麗夢境──給契訶夫的一封信》所沈浸於契訶夫筆下的世界。即使不諳契訶夫的劇本《海鷗》,當聽到演員大喊:「康斯坦丁已死」,這句在《海鷗》劇終前出現這台詞,所意含的故事與角色的愛恨糾結,看到舞台上演員多方揣摩要如何說這台詞的內在情感為何,此時從他身上湧現許多的紅色彩帶,彷彿是從身體淌流出來的血,台下的觀眾也能被如此的意象所吸引。

瑞士導演丹尼爾‧芬茲‧帕斯卡(Daniele Finzi Pasca)大量閱讀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著作與日記、解讀信件與註釋。契訶夫已沉默不語,芬茲‧帕斯卡卻必須賦予形體,讓這些無法顯現(invisible)的字句,像本劇的原名「Donka」──指的是魚竿上的小鈴鐺,當魚咬下魚餌時就會發生聲音,如此隱形的聲響來召喚出創作者的語彙,用漂浮的物品與人體寫下視覺的詩篇。這是在觀看《華麗夢境》時,舞台上一幕接續一幕的場景,從眼前行雲流水般飄過,最常看到是演員身體技藝華麗的展現,融合雜技、小丑高超的技術,光影的變化營造出人體放大縮小的比例,場與場之間用契訶夫著作或從契訶夫發想出來的字句來接續,成為場面調度與身體展現的黏著劑。但是進行至此,契訶夫迷的觀眾心裡開始會質問:到底契訶夫在哪裡?

例如有一場一開頭,演員述說著舞台是真實的再現,但是觀眾是否眼見為真?如此的再現難道不是一場夢境?接續便看到最惹人捧腹大笑的場面:兩位男女彷彿可以對抗地心引力,做到許多高難度,甚至不可能的空中翻轉、或腳離地面、停滯於半空。場上直接揭露他們只是藉由攝影機投影的技術,兩人其實都是躺在地上,完成這些飄浮的動作。這也聯結到導演本身的血緣,芬茲.帕斯卡出生於瑞士、流有義大利血統,來自一個四代傳承的攝影師家族。童年窩在曾祖父建立的暗房的記憶,汲取光影流年的印象,使得他打造這一場不費吹灰之力。場上投影出來的效果像極一張張老照片,也如同默片電影肢體的滑稽突梯、令人莞爾。他以這樣的意象是否可以解釋:如果觀眾欲追求劇場內契訶夫的顯影與再現,反而顯得可笑而太過正經?導演希望帶給觀眾是種夢幻般的氛圍,彷彿每個人都可以飄浮起來,飛揚起夢中擺盪的鞦韆。

1983年芬茲‧帕斯卡前往印度參加志工計畫,幫助垂死的病人。返回瑞士後成立桑尼爾劇團(Teatro Sunil),與作曲家瑪莉亞.波札尼哥(Maria Bonzanigo)和他的弟弟馬可(Marco)發展出一套小丑藝術的概念,他們稱這種舞台技巧為「輕撫的劇場」(theatre of the caress)。這段寫進導演個人履歷的文字,相信是在他人生歷程極為重要的階段,caress被譯為輕撫,有點失重,其實更是a gentle loving touch──誠摯愛意的輕輕撫觸,如德蕾莎(Teresa)修女生前在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成立臨終者收容所,讓這些貧困無依走上最後旅程的人,有一處清心安靜之所。如此超越一切階級、人種,化為大愛的胸懷,一如劇場成為撫慰人心的場所,而小丑所帶來的歡樂已不是表面的插科打諢,而是可以輕盈如風吹進觀眾的內心。這也是導演在劇終安排一位躺在病榻上的患者,可以是具象如肺癆消耗生命的契訶夫,或任何一個無名氏,覆蓋在身上卻是小丑華麗的戲服。

死亡的意象在這齣劇裡是無所不在,但芬茲‧帕斯卡處理得一點也不可怖或悲傷,因導演是用輕觸的筆調,寫出沈重憂鬱的詩篇。這或許就是契訶夫的風格,有人評論他:似乎沒有明顯的劇情,沒有明顯的結構及形式,看不到偉大的思想,語言也極其平凡。(註1)而《海鷗》最後有人自殺情節的劇本,竟被契訶夫在題目標明:「四幕喜劇」。令人反轉重新思索對於喜劇/悲劇的界限究竟是什麼?「只有你把它當喜劇的時候它才真正的悲,而真正的那悲感落到你身上時,你就會體會到一種更大、更深的喜感,一種喜劇,屬於全體人類處境的荒謬喜劇。」(註2)《華麗夢境》亦是如此,如果觀眾只視為小丑雜技的表現時,卻常有些片段會忍不住讓你心裡落淚,是否是一種被碰觸到悲欣交集的體悟嗎?

即使面對國家戲劇院的空間場所,並不適合於馬戲雜耍類型的表演形式;前半段觀眾的反應沒被帶動起來,現場氣氛冷到一個冰點;團員來自五湖四海,各色人種與語言,卻被囿限在用非母語的英文來作表述,既然有打字幕其實無需受此世界語言的制約,且無法靈活表達語言文化的多樣性。但這些缺失都在導演的輕觸中顯得不重要了,而這樣摯愛情感如艷陽融化了冰雪,也讓觀眾與演員共同懷抱如此奇幻世界。

註1:賴聲川(1997) 〈思考《海鷗》〉,《劇場家書》,邱坤良、李強編,台北:書林,頁104。

註2:同註1,頁105。

《華麗夢境—給契訶夫的一封信》

演出|芬茲.帕斯卡劇團
時間|2014/3/1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