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民歲月,如何與為何流轉?《女子戲.流轉歲月》
4月
12
2023
女子戲.流轉歲月(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79次瀏覽

文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影響.新劇場深耕在地多年,比如將府城「做十六歲」生命禮俗,轉化成兒童青少年劇場,引導青少年根據生命經驗進行創作發想;也與臺灣歷史博物館密切合作,此次《女子戲.流轉歲月》(以下簡稱《女》)就是其中一項成果。團長、藝術總監暨本次製作之編、導呂毅新,將博物館多年來對臺灣女性生命史的田野調查,透過口述歷史劇場的形式,轉譯成劇場演出。演出採集65歲到100歲的女性口述訪談,再加上二十位29歲到75歲、來自各行各業的演出者真實生命經歷。 

塊狀的小歷史,是縫補,是織就 

大幕拉起,映入眼簾的是由一塊又一塊不同花色的布所拼貼而成的舞台設計,在接下來兩小時的演出裡,那些橫跨百年之常民的故事,也是東一塊、西一塊。塊狀的編排,使故事不拘於依歷史事件及年份等線性的排序,而是根據主題劃分,著重於:戰爭中的女性、女性的教育,及孕育生命的過程。 

戰爭,演出呈現日本時期的全臺空襲,以及隨國民政府來臺時的流亡與遷徙。與大多數敘事方式不同,《女》聚焦於女人們一肩擔起張羅全家生活與物資需求的責任,其堅毅形象令人深刻,成為戰時維持社會生活的強大後盾。女子教育,則是以閱讀歷史年表的方式,從荷西時期至近代,女性如何透過學習,逐漸掌握及翻轉女性只能「主內」、「油麻菜籽」的命運。最終,來到生育,除了由演出者分享自己的出生故事以外,另加入了「助產士」在成為一個需要被培訓的專/職業以前的狀況,以講述女子生產不易及堅韌。 

三段主軸,蘊含所有口述提供者從祖母輩、母執輩那聽來的故事,塊狀、發散、難以摘要,也不見得能準確歸類。不過,將這些常民生命東拼西湊,是為縫補在大歷史論述中所缺失的記憶與情感。 

不只是女性/受害者 

雖說是「女子戲」,但是演出者的組成,另有跨性戀者(生理女跨男),也有少許生理男。生理男性的角色,有不少是壓迫者(二戰時「看護婦」招募者、性產業鏈等),凸顯女性在父權結構中於夾縫中求生存的困境。然而,男性也不全然都被描繪為壓迫者,另有少許迫於時代下的被壓迫者。

女性在《女》中,大多被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但也不乏是賺錢養家的守護者、戰爭時的堅強後盾等。文本能夠多方考量,不急於捍衛某一方立場,避免落入看似關懷,實則加深某種刻板印象的窠臼。這份帶著多元形象的探討,促進理解,進一步達到推動性別平等(如同演出試圖將主軸拉至「人」,而非只是女性)的可能。

當一部以女性歷史為主旨的演出舞台上,出現男性及故事,觀眾反應出驚喜,但反之卻不見得亦然,這或許更說明著「女子戲」的必要與需要。歷史曰為history,意味著我們多以男性的形象作為辨認歷史的軌跡,往往忽略由女性視角幅射出去的樣貌。過去不論東、西方,大多不會留下女性的足跡,或者如Gerda Lerner(1979)所言,女性史舊有的研究是以男性觀點為出發,因此並非是女性自身的看法與觀點。【1】得靠幸運才得以保存下來的日記、書信、物件等,方能留下真正屬於女性的聲音,非常可貴;由跨越大幅度年齡層之「女子」的口述歷史,亦為難得。 

化史料、個人經驗為戲劇 

口述歷史劇場將個人及家族經驗透過展演公開化,參與者需要十足的勇氣。《女》中人物(角色)、事件等細節的完整,顯示其自我揭露的誠意。這得歸功於影響・新劇場在採集口述歷史、與演出者工作時的用心。劇組之間長時間共事【2】,產生一定的信任關係,加上成熟的戲劇編排,使每一幀埋藏許久的歲月,得以在觀眾眼前流轉。 

化史料、個人經驗為劇場的過程,導演手法流暢,音樂、舞台、服裝等恰如其分地支撐著敘事。表演上也令人驚艷,演員中有些是劇場專業演員,大多數則是素人,兩者演出比重沒有落差太大。這些故事提供者,在舞台上演繹自己或群體中的他人時,飽滿的情感在質樸的表演及肢體中流瀉而出,真摯而動人。從故事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出編導對每個故事的珍視與看重。工程浩大,如何收攏成了極大難題。 

尤其,編創試圖在兩小時內塞盡自日本時期以來至今,包含二戰、白色恐怖事件、「臺灣錢淹腳目」等各個臺灣的重大時期,這已然不易,還須顧及每一位演出者及其家族的歷史。這些探討確實有其重大意義,但是如此龐大的敘事,造成觀看上的混亂與疲乏。且也許是影響・新劇場與博物館長期合作的關係,所以對田野調查的結果、常民生命史信手捻來,因此在敘事上省略許多,對一般觀眾來說,似乎是個觀看門檻。因而,觀眾感動有之,困惑也有之。 

常民生命史的集體保存與淨化 

不同於聚焦書寫重大事蹟的宏觀歷史,或由Thomas Carlyle所提出的「英雄史觀」【3】,所謂口述歷史劇場,即自常民的生命經驗進行蒐集、提煉。《女》在敘事編排上,十分重視個體的多元與獨特,試圖再現片段。從現場觀眾的反應可見,這成功喚起觀眾記憶、引發共感。 

特別是將女性的共同且特有的經驗拉出來,比如月經、生產等,女性終於不必再以依附之姿出現,而是能在其特有的情境中,開掘出屬於女性之記憶的普遍性/公眾性,使觀眾在故事中看見自己。

當時光流轉,這些隨時間洪流而沖散著的、對母執輩甚至祖母輩不能諒解的、羞赧到難以啟齒的,何以能講述/被聽見?在這次口述歷史劇場的演出中,讓故事提供者有機會追憶,也讓觀眾能在這些常民敘事的故事裡,與自己相遇。大眾的記憶,經由公開展演,得以被集體保存,甚至集體淨化。 


註解

1、Lerner, G. The Majority Finds Its Past: Placing Women in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2021年年底,已於臺南生活美學館演藝廳進行過一次演出,後因疫情中斷。根據演後座談,這二十位演員在今年重演時原版人馬上陣,且很多當年未有機會挖掘的故事,在疫情停演期間慢慢浮出水面,豐盈這次的演出文本。
3、英雄史觀,即:主導歷史的原動力是君(帝)王、將領、偉人等所謂的英雄,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價值及影響力。Thomas Carlyle曾以此為題,發表六次演講,於1841年出版成書:On Heroes, Hero-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

《女子戲.流轉歲月》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3/3/26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雖竭力鋪呈婦女史料,卻仍存癥點。呂毅新或因其兒童與青少年文學及劇場背景,使表演簡化與風格化。【16】觀眾組成似乎在地民眾與親友居多。可說,影響.新劇場之在地連結,將劇場作為關係美學之社會實踐,頗為成功。然透過大量口述材料堆砌,廣度有餘卻深度不足,未能於訪談或編創時更加思辨深掘。
4月
25
2023
包山包海,一網打盡,也讓人偶有流水帳之感。相較於台史博口述歷史的文字記錄,精彩之處在於每位受訪者面對不同事件的心境流轉;一旦在舞台上刻意抹除角色的個性痕跡,徒留單一事件彼此串聯,有些時刻卻也不免失去其意義,只剩下「曾有這樣的事發生」而已。
4月
12
2023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