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升與墜落之間《深淵》
11月
14
2017
深淵(劉人豪 攝,稻草人現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9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一條條白色繩索垂降於舞台與觀眾席的走道,像似通往異地的救命配備,觀眾雖看得到卻搆不著。走進劇場的剎那,觀眾即身陷被演出團隊設計的深淵中。然而,身陷深淵並不使人絕望,真正令人絕望的是人在其中永無止盡的鬥爭、廝殺,與個人無力攀爬逃脫的雙重困境。人際間對立的內耗與無力超脫處境的沮喪,瀰漫劇場空間。於是,我彷彿聽到尼采從遠處傳來的輕蔑口吻問道:「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斷的在超越自己。而人類,你們又做了什麼?」

《深淵》創作發想來自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一句:「人是聯結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一根繩索,懸在深淵上的繩索。」編舞家羅文瑾與創作團隊將尼采的繩索視覺化為舞台裝置,將劇場布置成巨大的深淵。然而,對於尼采的話語,羅文瑾則有自己的想像與表達,掙扎與衝突是舞作核心要旨。閱讀尼采的文字讓人在身陷深淵之際給人超脫困境的勇氣與揚棄絕望的意志;閱讀舞作《深淵》則使人無法不直面所處世界的詭譎多變、鬥爭廝殺。舞作對現實世界的揭露,讓尼采的話語在互文性的參照下更加真實、有力。

《深淵》的開場借用尼采話語的動物意象。舞者蹲低由觀眾席後方爬行蠕動到舞台中央的巨大籠子四周。籠子,在舞者(爬蟲)如祭儀般圍繞舞蹈下,並置著危險之地與救贖之路雙重意象,令人害怕卻又如此迷人,彷若通往天國的電梯。終於,一隻隻人形爬蟲禁不住誘惑全都入了籠子,在其中互相踩踏、翹首仰望,卻團結合作的將擠出籠外掙扎垂死的同伴拉回籠中,彷若巨型籠子真的是升天通道。此段畫面搭配進行曲的節奏與喇叭聲響,荒謬風趣但也饒富寓意。在偌大的舞台空間中,人形爬蟲偏要擠在一起,看似團結合作其實是相互踩踏、爭奪。人的群聚性與缺乏自我開拓的勇氣,透過幽默反諷的視聽覺效果一覽無疑。當觀者嘲笑舞台生物的懦弱畏縮,也即是嘲笑自己的怯弱與膽小。

未幾,爬蟲類轉變成無法飛翔只能拍拍翅膀的禽類。禽類的互鬥如卡通般的滑稽,自顧不暇卻又互相廝殺、窘態百出。好不容易搶到個小地盤便自認為王,為了地盤相互攻擊,弱肉強食毫無掩飾。當尼采說「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舞台卻反向呈現一個站在別人背上,利用他人努力取得自我利益的畫面。更可悲的是,舞台上的其他人則縮在一旁冷眼旁觀、保持緘默、無所作為,任由壓迫者為所欲為。不發聲、不作為的旁觀者儼然成為壓迫者的幫兇,默許壓迫者的所作所為。

當禽獸蛻變成人,可憐的人卻被垂降的繩索限制而不得自由。當限制內化為人的秉性,即使繩索不在,人也不知道可以如何自主的過生活。那垂降的繩索,如道德戒律、價值規範,限制人的行為舉止。於是,瘋狂的舞蹈與音樂不得不響起以破除扼殺人性的教條。向酒神戴奧尼斯致敬!舞者似吸了大麻的神態,為了打破禁忌、放縱慾望、以非理性之姿破壞日常界線和規則,以享受狂熱、瘋狂的快感。然而,人類卻沒有因此而進步揚升,接續的是無止盡的廝殺與爭奪不斷上演。

劇終,被繫在繩索上的人無論如何翻轉、跳躍都只是徒勞,沒有自由的希望。哀傷、低沉、悠遠的人聲自遠處傳來,靜默地像似人生謝幕後的送終曲,亦像慈母悼子般在聲嘶力竭之後絕望無力的低語呢喃。終於,進行曲的鼓聲節奏響起,送行者將更多的繩索繫在無力且瀕臨垂死之人身上。此人如變形蜘蛛般懸吊於多條繩索間,既無法如釋重負的安然倒地安息,亦無法飛升超越得到救贖,只能反彈於天地之間。諷刺的是,送行者卻為這番畫面陶醉,為一個得不到救贖與安息的人陶醉。這意味甚麼?這是對現實世界人際關係一針見血的戳穿?或是為曾經努力掙扎過的人致意?

羅文瑾以尼采睿智、狂傲與警世名言為創作靈感,再以諷刺嘲笑的詭譎手法展演自己的想像。她獨特的創作風格、不追逐潮流的自信,使沉重的議題在其帶領的製作團隊設計下,常展露詭異不凡的色調,隱晦迷人、引人發想,特別是透過動作將人的身體變形成怪誕的生物,令人著迷。羅文瑾引導觀眾遠距離的觀看舞台上的一切,將舞台當成另一個由真實世界折射、變形的超凡空間,藉著奇幻的舞台景緻,疏離台上事件與台下觀眾的距離,使觀者不沉浸於台上的一切,而是遠距冷靜的反身自省。她嘗試在每部作品中以大膽的創意挑戰當代舞蹈動作的美學觀點,使得許多作品在藝術形式上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期待,與透過藝術形式開啟的深度哲思對話。《深淵》是勇於嘗試的冒險精神的過渡,舞者從爬蟲過渡到禽獸、終而成人類。期待陷於深淵中持續進化的生物,有朝一日能成為尼采思想中的超人,以藝術引領觀眾過渡到理想世界的彼岸。

《深淵》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7/11/04 19: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17年十一月版的製作除了舞台裝置和舞者的表現外,也有以薩克斯風、電吉他、吟唱、爵士鼓及大提琴組成的樂團為其現場伴奏……這次少了樂團,只有透過播放的聲音、五位舞者、簡約而弔詭的舞台設計和燈光變化,卻更能展現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文思哲理。(戴君安)
6月
14
2019
舊版的《深淵》在舞台上凸顯的是各類動物永無止盡的鬥爭、廝殺、內耗,人際與權力關係的宰制是焦點。而新版的《深淵》除了強化權力競奪的暴力兇殘外,舞作結束前那個被垂降繩索束縛,且耗盡氣力無法掙脫的死刑,是將舞作帶入徹底絕望之境。(徐瑋瑩)
6月
13
2019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