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後的揚升《深淵》
6月
13
2019
深淵(稻草人現代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9次瀏覽
徐瑋瑩(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深淵》的創作發想來自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一句話:「人是聯結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一根繩索,懸在深淵上的繩索」。此作首演於2017年底,此次演出在舞作結構上是以舊版本為藍本,然而整體意象與情感傳達卻與舊版迥異。新版的《深淵》不論在動作設計、編排或是作品結構的發展鋪陳,都更精緻、更聚焦、更清晰。舞作意旨的傳達上,相較於舊版帶有的戲謔詼諧彩色,此次卻嚴肅沉重,甚至呈現徹底的絕望。這個絕望讓整個劇場與觀眾席深陷編創團隊布置的深淵中,沒有希望、看不到出路。如果說舊版的《深淵》可以稱得上是黑色幽默,那麼新版的《深淵》則是面對困境的無能為力、徹底的投降。

《深淵》將尼采的繩索視覺化為舞台裝置,將劇場布置成巨大的深淵。一條條白色繩索垂降於舞台與觀眾席走道,像似通往異地的救命配備。然而,演出結束後我們才愕然發覺那一條條原本可以是救命的繩索,竟然成為最大的殺手。垂降的繩索非但沒有成為幫助舞者逃離深淵的工具,卻反而成為將舞者綑綁且困於深淵的利器。於是,最大的希望成為最致命的絕望。舊版的《深淵》在舞台上凸顯的是各類動物永無止盡的鬥爭、廝殺、內耗,人際與權力關係的宰制是焦點。而新版的《深淵》除了強化權力競奪的暴力兇殘外,舞作結束前那個被垂降繩索束縛,且耗盡氣力無法掙脫的死刑,是將舞作帶入徹底絕望之境。繩索在舞作中默默不語,卻在致命關鍵時像個看不見的殺手,致人於死地。最絕望的是,這個像死亡的祭禮,沒有任何死後重生與被救贖的飛躍昇華,也沒有被上蒼憐憫的色彩。舞作結束在死囚耗盡氣力掙扎卻無法逃脫的畫面,這個最後的畫面帶來徹徹底底的絕望。

然而,這個絕望並非一步到位,舞作打從一開始即慢慢地堆疊情緒與暴力的色彩。開場是舞者模仿爬蟲類的身姿、中場是鳥禽類,結束在人類。這個順序表面上看起來像似從低等生物過渡到高等人類。然而,論起實質暴力與象徵暴力,人類是所有物種之王,能夠運用各種不同的手段打壓對方,甚至殺人於無形。而舞作以三種不同種類的生物呈現,也帶出空間視覺上低、中、高循序漸進的身體「進化」。

首先上場的是如爬蟲類的身形動作,壓低姿態四腳在地從觀眾席後方往舞台中央的籠子爬行。籠中的爬蟲相互踩踏、翹首仰望,彷彿籠子是通往天國的通道。然而即便你爭我奪的想要向上攀升,爬蟲類對於掉出籠外的友伴本能地還會伸手拉一把。物種的善惡本性赤裸裸地並置於此。此段落是整支作品中還能見到一絲絲善良、互助、團結的部分,即使團結也可能是為了一己之私利。

當爬蟲類蛻變為鳥禽類後,身姿的直立與互動的肉體暴力成正比。鳥禽佔地為王的領域性特徵在此一覽無遺。原本擠在一塊互相踩踏的情景,到此成為各自分離、搶佔地盤的狀態。相互驅趕乃至擴大邊界的侵略性愈來愈明顯。鳥禽們不再群居,各個都自以為是的各據一方。強者欺壓並奴役弱者從此段展開。至此,如爬蟲類向上攀升與超越的慾望徹底不見,鳥禽眼中只有彼此的權力競奪,如何揚升超越目前的狀態早已被遺忘。當眼界只落在眼前當下,而無法預見更高超、更永恆的他方,生命注定被困在此地、無盡的廝殺與爭奪也成為必然。

最終,禽鳥們進化到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人類一身白色西裝褲與筆直挺立的身軀,與黑色低下的爬行類身姿迥然不同。然而外貌的挺立與潔白並沒有在道德行為上比爬行類更善良。對弱勢者的冷眼旁觀與集體霸凌似乎可以換來自我陶醉與滿足感。此段落凸顯的畫面是個體喪失理性的狂歡,像似吸食迷幻藥般地在五光十色的燈照下搖擺身軀。與之相對的是受困於繩索,且畏縮一地的被宰制者。此段落將人類世界呈現為自我狂歡與無能逃脫的二元對比,飛昇與救贖已然被遺忘,人類身陷深淵而無法自拔。這段精彩的部分是被宰制者掙扎於繩索上,透過身體的翻轉使垂降的兩條繩索時快時慢地螺旋交互纏繞,纏繞的過程猶如折射被宰制者的內心煎熬與痛楚。此被束縛、綑綁、無力逃脫的掙扎與憤怒輻射到了觀眾席,落幕後只能帶著悲痛絕望之心黯然離場。這是舞作的成功而非失敗。

倘若舞作呈現的是部分現實社會的折射,那麼要如何化解喪失理性、遺忘良善道德且充滿競爭的現況?讓我們從尼采出發,再回到尼采尋求解藥吧。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也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尼采的文字給身陷深淵之人超脫困境的勇氣與揚棄絕望的意志。如果問,舞作給了我們何種啟示?這個啟示就是揭露現實世界的黑暗,以便藉此具足勇氣與信心突破黑暗,奔向光明。而那能深入黑暗而無懼之人,終將有朝一日能夠無懼日光的刺眼而飛躍揚升。

《深淵》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9/06/09 14: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17年十一月版的製作除了舞台裝置和舞者的表現外,也有以薩克斯風、電吉他、吟唱、爵士鼓及大提琴組成的樂團為其現場伴奏……這次少了樂團,只有透過播放的聲音、五位舞者、簡約而弔詭的舞台設計和燈光變化,卻更能展現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文思哲理。(戴君安)
6月
14
2019
透過動作將人的身體變形成怪誕的生物,將舞台當成另一個由真實世界折射、變形的超凡空間,藉著奇幻的舞台景緻,疏離台上事件與台下觀眾的距離,使觀者不沉浸於台上的一切,而是遠距冷靜的反身自省。(徐瑋瑩)
11月
14
2017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