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絲路上的台灣角色《人間影》
2月
20
2012
人間影(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2次瀏覽
紀慧玲

一段「數百年前」兩地牽繫的未竟之緣,一道老師交付暗藏於箱匣中的珍祕的追尋,構成一齣超越時空的皮影與人,古今、真幻交錯的感性詩篇。《人間影》表面說的也許只是相愛不能相守的老愛情故事,內裡說的也僅僅像是通識教材的皮影戲介紹,然而,通過適當的剪裁、影像的處理、音樂的鋪墊,以及影偶本身的千姿萬變,卻能讓人融入情境,熨貼感知著創作人對影戲藝術的一股浪漫情懷。

《人間影》由北京皮影劇團、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劇團、台原偶戲團共同製作演出,實際擔綱演出的伊斯坦堡皮影劇團團長成吉思.歐塞克(Cengiz Ozek)與台原曾合作《樹精》,擔任音樂設計的李哲藝亦與台原多次合作,一半以上「老」班底的經驗,應該是保證此戲合作默契的基礎之一。此因,此劇語言極少,動作亦不多,但操偶人要現身「演戲」,尷尬難免;歐塞克與北京皮影劇團主演路寶剛先生,還是克盡其份地搬演出影窗外「真人」角色。最有「表演」的活兒落在年輕劇場人身上,雖然,「數百年」前男女身影、容妝顯得不夠古老,但表演的身形映在影窗後,確實更「有型」,一幕幕跳進跳出的「影戲」就有了說服力。

把古老的影戲融入現代場景,打破傳統影戲單一影窗,再藉著流動的畫面,串起北京、伊斯坦堡現代城市景觀,《人間影》就這麼帶著觀眾進入意識流畫面。戲裡,虛構的愛情故事隱隱約約回溯著土耳其影戲可能源起中國,經由絲路傳入,這段愛情故事因此也成中國影戲與土耳其影戲的姻緣路。愛情,總歸是浪漫、依戀,思戀的情愫猶如影戲的光影,搖搖晃晃,忽在前、倏隱逸,捕捉不到的不僅是肉身的實體,更是從指間沙漏般流逝的光陰。影戲的真幻交錯,宛若情愛的撲朔迷離,《人間影》藉愛情故事說影戲,因此有了最浪漫的情調,夢一般的千古遙嘆。

北京皮影是最成熟的中國影戲藝術之一,雕工精細,善演神怪、演義。土耳其影戲色彩斑斕,善演滑稽、諷刺。北京城高樓疊起,胡同舊坊率皆掩蔽;伊斯坦堡橫跨歐亞,現代化速度也不遑多讓。曾是亞洲各國最具特色的影戲,如今都面臨後繼無人窘境。光影造就的奇幻世界,如同劇中曉蘭穿越絲路,在黃沙與谷壑間遭遇的神怪,來自山西影偶的造型,魑魅魍魎,光影綽綽何等可怖,卻又趣味十足。這等藝術的魅力如果僅靠著三尺見方影窗,還停留在「數百年前」說故事的方式,恐怕注定流失。台灣的影戲,不也猶在《封神榜》、《西遊記》裡勾延殘喘?《人間影》裡沒有台灣影戲角色,卻有台灣創意,正是一股不受傳統束縛的發想,讓北京皮影與土耳其皮影在絲路兩端重新遇合。來自荷蘭的藝術總監羅斌吟誦著最簡單的愛情故事:「往東往西,人間影間,路徑心徑,久分必合」,台灣、荷蘭、土耳其、北京在《人間影》裡重疊,唯一聯繫的原來不是絲路,而是對影戲的癡愛,對你我的召喚。

《人間影》

演出|台北台原偶戲團、伊斯坦堡皮影劇團、北京皮影劇團
時間|2012/02/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